當Youtube取代MTV,音樂產業是否該重新思考數位行銷
Posted in Apple, Google, Mr. Friday, 娛樂, 專欄, 關於網路產業, 音樂 on Jun 24th, 2010
前一陣子有幾則新聞吸引了我的注意。因為這些新聞背後隱含的顯然是某種共通趨勢。 台灣高雄餐旅學院的烘培管理系,學生在畢業時模仿Lady Gaga的MV,拍了一隻叫”tele烘”,由於影片多在校內拍攝,曾被校方認為不雅,希望撤下,不過最後還是尊重學生。 Tele烘
網路, 產業, 資訊, 觀察, 生活, 電影, 技術, 新知, 科技, 媒體, 趨勢, Web 2.0
Posted in Apple, Google, Mr. Friday, 娛樂, 專欄, 關於網路產業, 音樂 on Jun 24th, 2010
前一陣子有幾則新聞吸引了我的注意。因為這些新聞背後隱含的顯然是某種共通趨勢。 台灣高雄餐旅學院的烘培管理系,學生在畢業時模仿Lady Gaga的MV,拍了一隻叫”tele烘”,由於影片多在校內拍攝,曾被校方認為不雅,希望撤下,不過最後還是尊重學生。 Tele烘
Posted in eBook, Readgoing 閱讀迷走, 圖書, 客座, 關於網路產業 on Jan 10th, 2010
Posted by 閱讀迷走 註:閱讀迷走為MMDays邀請的客座部落格,原文刊載於2009/11/30,此為原文網址。 大概是年終將近,看到一堆期待來年電子書瘋狂爆發的新聞(又包含那個政府宣示1000億產值的舊聞),以及一些對電子書產業的樂觀預期,許多訊息卻讓我始終迷糊。 為什麼那麼多硬體廠商,企圖建立電子書產業上中下游的整合服務? 這是我非常不理解的一件事。 以數位音樂、影片為例,包含了內容(檔案)、管理軟體、線上服務、播放硬體幾種組成要件,太多廠商有能力開發 MP3、MP4 播放硬體,有哪些廠商曾經試圖每個層面都介入,或是曾經開發過整合全流程的服務?Apple 以 iTunes Software+iTunes Music Store+iPod 建立的全流程整合服務擺在那裡展示,似乎也並沒有太多廠商認為自己有能力複製一個。
Posted in Business, Mr. Friday, 在地Taiwan, 專欄, 音樂 on Nov 24th, 2008
Posted by Mr. Friday 上一篇的最後,我們提到了長尾理論。前面是用國外的例子講解長尾理論,接下來,我們試著拿長尾理論來解讀國內的例子。假設人們對音樂的需求量也是個Power Law的關係好了,那我們如何看待、解釋國內近幾年來唱片業的消長呢? 用長尾理論來看唱片業 十年前可以說是台灣唱片圈的超級榮景,根據上個月的新聞報導,1997年台灣的唱片銷售總額達到了120億元之譜,張學友、張惠妹、任賢齊等人的 唱片銷量甚至超過了百萬張。但到了十年後的2007年,竟然只剩下19.5億的產值,CD賣超過十萬張的歌手,只用一隻手就算得出來。唱片業者把矛頭指向盜版的唱片與mp3,說這些散佈盜版的人是讓唱片業產值暴跌的元兇。不過如果從長尾理論的脈絡來看,或者我們可以發現,人們的需求一直沒有改變,但在網路與mp3出現後,台灣的唱片業者卻一直沒有辦法跟上產業變遷的腳步。
Posted in Business, Case Study, Mr. Saturday, Research, 專欄, 關於網路產業, 電腦科學 on Sep 26th, 2007
Posted by Mr. Saturday Amazon 在今天終於讓許多人期待已久的線上音樂商店正式上線了,名為 AmazonMP3,自此 Amazon 正式加入販賣數位音樂的大戰,與 Apple 的 iTunes 構成直接的競爭,根據 Amazon 官方的說法,他們的音樂商店提供了超過兩百萬首歌,其中飽含超過十八萬個歌手和兩萬個唱片公司的歌曲。亞馬遜推出這個音樂商店,實際上已經是算是相當晚進入市場,亞馬遜這個音樂商店所主打的,是他們對於 DRM (Digital Right Management) 的處理方式較為寬容,從亞馬遜下載的音樂,可以在幾乎市面上所有的播放器播放,包括蘋果公司的 iPod 和 微軟的 Zune,而且使用者可以無限量地把購買的音樂複製到自己的所有數位裝置之上,不受次數的限制。這與處處限制使用者的 iTunes 相當不同,iTunes 買下來的音樂常常只能在 iPod 上面播放,買下來的影片也有授權次數的限制,DRM 實行地相當徹底,但相信這樣的做法讓許多使用者相當地不舒服。AmazonMP3 上面的音樂,價格和 iTunes 幾乎一樣 (一首美金 0.89 cents 或是 0.99 cents),有些甚至比較便宜,加上對於 DRM 比較寬鬆的處理方式,比起 iTunes 似乎比較吸引使用者,但是亞馬遜這一家從九零年代末期網路泡沫中少數生存下來的網路公司,實際上還有一項強大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