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g崩壞之我思:你的網站市場區隔在哪裡?
Posted in Business, Mr. Friday, Web 2.0, 專欄, 關於媒體, 關於網路產業 on Nov 1st, 2010
因為”求異”心態而紅起來的的東西,一旦變得廣為人知、太過”流行”,對最初擁戴者來說,就失去了本來的魅力。這固然是服飾流行每年都有新花樣不斷換新的原因,但套在Digg上,就變成”一旦Digg變流行了,新聞內容就越像主流媒體,越背離最初擁戴者的期望”這樣的兩難問題。
網路, 產業, 資訊, 觀察, 生活, 電影, 技術, 新知, 科技, 媒體, 趨勢, Web 2.0
Posted in Business, Mr. Friday, Web 2.0, 專欄, 關於媒體, 關於網路產業 on Nov 1st, 2010
因為”求異”心態而紅起來的的東西,一旦變得廣為人知、太過”流行”,對最初擁戴者來說,就失去了本來的魅力。這固然是服飾流行每年都有新花樣不斷換新的原因,但套在Digg上,就變成”一旦Digg變流行了,新聞內容就越像主流媒體,越背離最初擁戴者的期望”這樣的兩難問題。
Posted in Business, Case Study, Crowdsourcing, Mr. Friday, 專欄, 網路新聞, 網路組織/科技公司, 關於網路產業 on Sep 2nd, 2010
在Digg改版後的首頁上,不知是刻意還是演算法有問題,大部分都是(合作)媒體同業的文章,由Power User發掘的文章,卻意外的少。許多被取消的功能,也被認為是試圖降低Power User影響力的舉動。
這看在多年來對Digg不離不棄的用戶來說,當然不是滋味。於是他們在twitter上,發動反抗digg的活動(#diggrevolt),方法是…改推Digg對手Reddit的網站連結。我三天前去看,排行榜10名有9名都是Reddit的連結。
Posted in Crowdsourcing, Mr. Friday, Web 2.0, 專欄, 關於網路產業 on Dec 2nd, 2008
Posted by Mr. Friday 〈註:本文已同步發表在Download!網路密技王No.7號中〉 Web 2.0分享世界中的Power Group 前面兩篇講過了長尾理論。不過除了長尾理論外,Web 2.0網站中還存在著其他與Power Law有關的現象。舉例來說,現在時興的Web 2.0網站雖然多半號稱自己的內容是使用者自建的〈user-generated〉,但尷尬的是這些網站的內容多半還是來自於「少數網友」無私的分享。這與Power Law有什麼關係呢?看下去就知道。 Youtube、Wikipedia、Digg的分享率 接下來的資訊,或許你已經在一些新聞中看過。根據這份2007年8月路透社的報導指出,眾多強調分享精神的Web 2.0網站們,其實網友的分享率少得可憐。以全球最大的影音分享平台Youtube為例,每一百次的網站造訪當中,只有0.16次是來上傳影片的,其餘都是來看影片;全球最大的照片分享網站Flickr呢?好一點,分享率0.2%;號召全球網友一起編輯的維基百科Wikipedia,則是報告當中分享率最高的,不過4.6%的數字其實也沒有高出多少。
Posted in Facebook, Google, Mr. Wednesday, Web 2.0, 網路新聞 on May 6th, 2008
最近Mr. Wednesday發現了一個好玩的部落格,專門介紹各個有名的Web或是科技公司的辦公室陳設,例如Apple,Digg,ebay,facebook,flickr,Google等等。
facebook的辦公室
這是facebook在Palo Alto總部的辦公室一隅,圖片來源在此。
Google的辦公室
這是Google在Mountain View總部的辦公室一景,更多圖片在此。
意猶未竟嗎?到Office Snapshots這裡可以看到更多喔,快去瞧瞧吧。
Posted in Mr. Monday, Web 2.0, 專欄, 觀點, 關於網路產業 on Feb 9th, 2008
企業參與部落格討論,或是親自下海寫部落格,因為對所熟知的領域有深入的瞭解,因此能夠將不實的謠言給擊破。除此之外,還因為在部落格當中時常提供專業的見解,因而樹立了不少專業的印象,以及累積了信譽。在一般大眾的眼中,企業也成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員工所構成的了。對於產品的喜愛,也因為部落客的熱情而受到了感染。
Posted in Case Study, Mr. Monday, Web 2.0, 在地Taiwan, 專欄, 觀點, 關於網路產業 on Aug 26th, 2007
funP 由於團隊年輕,因此在產品的設計上面有許多不當的地方。除了介面設計的不良之處外,funP 始終堅守著他的蓋台策略也是頗不尊重部落客。技術可以做到的事,不代表就一定符合人性,我希望 funP 在這個服務上面還能再三思一下。
funP 的團隊非常注重宣傳,我想這個 funP 的團隊以及背景有關。當然 funP 的技術團隊是優異的,這也使的他們可以在今年秋季的 DEMO 大會上面向全世界的創投以及熱愛科技的人士介紹他們的服務。這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因為到時候 video 也會被放到網站上面供大家觀賞。我相信 funP 自己也非常了解這個機會,這是 funP 可以推向國際的一個好時點,Mr. Saturday 和 Mr. Monday 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討論過類似的觀點了,台灣的市場是有點太小了,如果可以的話,是應當朝向國際發展,就算是不能朝向國際發展,那好歹也朝向大中華區發展吧。不過在介面上面,我並沒有看到英文版的介面,我也沒有看到簡體版的介面。在能夠推向國際的時刻,卻不能充分把握是有點可惜了。說到簡體版的話,在 Satrt Page 這領域的話,在中國有一個網站叫做”是我的”,所提供的服務還蠻出色的,當然它的 Start Page 遠勝過 funP 現在的陽春版。
Posted in Mr. Saturday, 專欄, 生活, 觀點, 關於媒體, 關於網路產業 on Mar 3rd, 2007
Posted by Mr. Saturday 成天看台灣電視新聞的人,一定常常氣得跳腳痛罵,現在的媒體記者該報的不報,不該報的拼命報。重要的事情被邊緣成不重要,不重要的事情被放大鏡放大無限倍來報導。特別是電視新聞記者,他們最愛做的事情,就是當整個社會的判官,像是跑到採訪現場叫嫌犯下跪道歉,或是採訪一些民眾之後就自己對於社會事件亂下結論。記者的專業素養和水準實在是令人畫上一個大問號。台灣的主流媒體也因此讓人感覺已經病很久了,而且病入膏肓。有的時候Mr. Saturday不禁會想問:台灣真的需要這些記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