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科學研究的各個層次
Posted in Mr. Thursday, Research, 大腦, 專欄, 影片, 神經生物, 認知心理, 電腦科學 on Sep 16th, 2008
Posted By Mr. Thursday 在之前有寫了一些神經科學相關的文章,有些是偏向認知心理的,有些是偏向細胞分子的,或是偏向視覺處理的。神經科學的研究,我本身的是以人工智慧作為出發點,往神經科學研究方向進行。至於為什麼要在人工智慧以外加上神經科學呢?這兩者似乎有一點距離?原來資訊工程的技術是否已經足夠了呢? 這邊我提出幾點研究的動機。首先,目前的機器學習的方式,和人類學習的方式比較起來,有個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人類可能從上課或是閱讀當中自我學習,或是由外在環境給予的經驗來學習。機器同樣也是接收外界的刺激,調整自己的反應來學習,然而機器學習過程當中,有時候會需要滿多人類的介入,譬如說調整參數、調整模型或演算法等等。如果用類比的方式來說,目前機器學習的方式如果用到人上面,就像是把人的腦蓋打開,調整裡面的神經連結,關起來以後再讓人腦跑跑看有沒有學習到。其實這種方式學習也沒有什麼不好,因為機器的目標,其實是服務人類,學習的東西有學到,怎樣子學習到就不那麼重要了。 那麼機器目前學習的情況如何呢?其實目前的電腦和機器算是滿先進的,加上運算速度快,純粹數字計算的能力就比人類心算能力還快,許多應用服務也讓人類生活改善不少。然而有些比較難處理的問題,像是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問題,譬如說翻譯、圖形辨識、影像辨識、語音辨識、語意了解等等,這些都算是人工智慧 (Artifit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 所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沒有隨著硬體速度的增加而解決,因此軟體上面的進步,就是關鍵了!目前對於這些難以解決的方式,有兩種解法:(1) 運用大量的訓練資料,譬如說Google翻譯,使用大量的訓練資料,或是PDA的手寫辨識,大量的訓練資料都讓正確率大大提升。(2) 運用人工運算 (Human Computing) 結合Web2.0的方式,提供人性化的介面,讓每個人在趣味中貢獻微小的人類智力,解決一些大量資料也無法解決的東西,譬如說reCAPTCHA、語意辨識、圖形的ROI (region of interest)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