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Mr. Friday, Research on Dec 29th, 2008
Posted by Mr. Friday 又到了寫論文的季節。下面這篇文章不是我寫的,而是我求學時代看到的文章,算起來也是好幾年前了。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時任台大資管系主任莊裕澤教授,在看過研究所同學的論文proposal之後,有感而發對實驗室同學寫下的信。當年這封信只在實驗室同學、學弟妹、好友間輾轉流傳,而現在這篇文章的刊出,已經過老師的同意,用意是希望與更多朋友分享。〈文章最後改了一點字句,主要是實驗室的相關細節資訊,刪去與本文主旨無礙〉 ◎ ◎ ◎ ◎ ◎ Dear all: 今年的proposal我用較高的標準來衡量,因此大部份的人都得再花一點時間修正。我的用意是與其等到四、五月你們寫論文時再要求你們改進,不如利用這個寒假好好督促你們把論文的前三章寫得完整。我大致翻了所內今年提出的proposals,我們實驗室的成員大部份只在平均附近(或者低些)。我想如果再不嚴格督促你們,我們以後恐怕無法再以LAB成員自豪。 我大概跟你們提過如何寫proposal,但可能不是很有系統。為了讓你們能把proposal及論文寫好。我花了一點時間整理自己的心得,供你們參考。 論文大致上有五、六章。第一章是Introduction,這一章通常只佔論文整體篇幅的十分之一,卻是最關鍵的一章;它就像一個物品的包裝一樣,即使結果再好,但包裝差,也會讓整篇論文頓時失色。在國際會議論文的審稿過程中,很多委員往往僅從Introduction中評斷論文是否值得接受。Introduction要如何寫好是需要一些天份與努力的,基本上它就像在寫作文一樣,要有強而有力的開頭,在前一、二段就能帶領讀者進入你要研究的領域。接下來的幾個段落,你必須替讀者建立足夠的background,讓他們了解你論文的研究背景。Background建立好之後,你必須點出整個研究的動機,這是最關鍵的地方,動機不足,無法顯示你研究的重要性,變成無病呻吟,甚至連呻吟的聲音都聽不到,不曉得你到底要做什麼。動機點出來之後,通常就會說明你的研究成果及主要貢獻,也就是論文的價值之所在。在Proposal階段,這部分會以預期的方式來呈現。最後,你會花一段文字來說明整個論文的架構,並做為第一章的總結。
Read Full Post »
Posted in Research on Mar 28th, 2008
Posted by Mr. Happy Day (Boyun Chiou) 「你要跳樓 小心別壓死賣燒肉粽的」 是十八年前的社會新聞「跳樓壓死賣燒肉粽」一案後, 舉凡身邊有想自殺的朋友時, 大家用來互相勸誡的。十年前, 因大學入學率暴升, 大家已改口「大學生滿街跑, 跳樓壓死大學生」。如今, 各級大專院校更紛紛升等, 研究所也競相成立, 要跳樓時, 被壓的受害對象恐怕已經換成研究生了。 研究生滿街跑, 但愛做研究有多少? 就算大家真心愛做研究, 浮濫的問卷調查也讓填寫問卷的受測者容失去耐性, 甚至隨便亂填。如何有效增加問卷調查的回收率, 並且提高樣本的真實代表性是很多研究者進行量化研究時非常苦惱的一個環節。因此, 本文提出兩點如何利用線上問卷調查服務協助研究者有效增加問卷調查的回收率與樣本真實代表性的做法: 1. 設計「引發受測者興趣的互動式測驗」與「即時結果評估報告」 許多量化研究都針對大學生進行調查, 一部份是因為大學生樣本容易取得, 一部份是因為大學生普遍在5-10年將成為社會中產階級, 因此, 針對大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相對具有商業與社會研究價值。然而, 浮濫的問卷調查, 常使受測者不願填寫問卷或隨意亂填, 草草了事。因此, 如何將問卷包裝成一個「引發受測者興趣的互動式測驗」相對容易吸引受測者完整填答。舉例來說, 如果研究者想要調查「港、澳、台三地大學生的數位媒體使用習慣」或是「中國大陸與台灣大學生的手持行動裝置使用比較」, 若能以之前已有的研究調查成果加以修改, 並立用線上問卷調查服務設計出一個「引發受測者興趣的互動式測驗」, 讓受測者在填達後可以看到自己的「數位媒體使用習慣評估報告」或是「手持行動裝置使用指數報告」的結果, 將可大大提高受測者的填答意願。 2. 「線上列印研究參與證書」 倘若該問卷調查的問題屬於全新領域而無其他或國外研究結果可以參考設計「即時結果評估報告」, 研究者則可以設計「線上列印研究參與證書」。也就是在引言部份告知受測者填答後可以線上列印「研究參與證書」, 在重視「證書、證照、證明」的時代, 這也是另一種提高填答意願的個人化誘因。 若能善用以上兩種方法, 相信必能增加問卷調查的回收率與樣本真實代表性, 以下列出兩家線上問卷調查服務與價位: (1) SurveyGizmo (http://www.surveygizmo.com/) 帳號分級與價位:Free […]
Read Full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