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光速般的科技進步,以及那些被留下來的人
Jan 26th, 2013 by Mr. Friday
網路, 產業, 資訊, 觀察, 生活, 電影, 技術, 新知, 科技, 媒體, 趨勢, Web 2.0
Jan 26th, 2013 by Mr. Friday
Dec 28th, 2012 by mmdays
各位親愛的讀者, 很高興 MMDays 的 Showtime 到了尾聲, 首先感謝各個 Days 的熱情參與, 包括了:Mr. Monday, Mr. Tuesday, Mr. March, Mr. Thursday, Mr. Friday, Mr. Saturday, Mr. Sunday, Mr. Holiday, Mr. Tomorrow, Mr. RetroDay, Little Ms. Happy Birthday, Mr. Valentine’s Day, Ms. Valentine’s Day, Mr. Halloween, Mr. MayDay, Mr. DueDay, Mr. D-Day, Mr. xDay 以及 Mr. Fool’s Day. 每一篇文章都很精彩, 每一篇文章也都有獨到之處, 這 19 篇文章 充分展現了 MMDays 的多元, 因此, 當然是先給各個盡力表現的 Days 鼓掌囉! 再來我們也感謝眾讀者的參與, 感謝你們對於 MMDays 的喜愛, 當然, 如果你們有特別喜歡的 Day, 希望再來 “安可” 一篇, 也請不吝留言!
大家或許發現了, 我們今年的壓軸是一個新人!Mr. Fool’s Day, 大家也可以叫他 Hank. Hank 是 Mr. Monday 認識多年的朋友, 也是個非常有才氣的年輕設計師. 在就學期間內, 就已經獲得了無數的國際大獎. 而最近設計的議題在台灣也非常熱門, 我們想藉由 Mr. Fool’s Day 的加入, 大家可以看到更多由設計師出發的觀點跟想法以及討論!也請大家一起熱烈歡迎 Mr. Fool’s Day 的加入囉!
此外, 今天應該也是今年的最後一天上班日了吧:)MMDays 在這邊敬祝各位讀者:
Dec 28th, 2012 by Mr. Fool Day
Post from: Mr. Fool’s Day – Hank
一直有個疑惑,在媒體不斷推廣設計的同時,不知道大家對於設計是不是有更多的了解,還是就像上面這隻烏鴉,清晰眼神的後面還是一整片的模糊,而我在想這銳利的眼神或許是來自於蘋果的成功,因此說服大家看到設計的價值和重要性。
但在我的認識之中,設計還是一個定義模糊的詞,並且是一個動態成長的專業領域,大多數的設計師不斷在回答設計是甚麼, 創新應該怎麼被設計,是設計公司IDEO討論的「使用者中心設計」能獲得創新;還是Roberto Verganti提出的論點「忘掉使用者才能產生激進的創新」,很有意思的是現在似乎還沒有任何一個絕對的準則,既然連設計師與各方領域的專家都還在為設計做出詮釋,正在進行產品開發的你該如何評估自己是否需要設計,需要怎麼樣的設計師?當你考慮要將設計融入產品的開發時,想想看下面兩個觀點吧。
轉瞬間,又到了年底自我檢討的時間。
今年對 xDay 來說,是個難忘的一年。10月底,我發表了一篇文章「別去呼喊你所不知道的口號。」(按:這不是我存的,而且Justaple 這個服務好厲害!竟然連按讚數也保留起來了!)事後因為引起了過多的討論- 雖說該文的目的本就是在引發討論,但問題就在引發實在太多討論了,最後該文被要求拿下,在 xDay 與 MMDays 討論過後,決定將文章拿下,並道歉。
這是 xDay 人生中第一次發表文章後撤下,說了,然後又吞回去。這不會讓我苦惱或煩悶,反而讓我做了許多反省。
其實該篇文章之所以在發表後出了問題,最主要的原因 是在於 懶惰。
我想寫的題目實在太大了– “關於口號”– 如果真要認真寫,可能五篇文章或一整個部落格的文字量都討論不完,又如何能在好不容易騰出的數個小時的寫部落格時間之內說得清楚呢?因此,在時間有限的情形之下,只好決定把「引發我想討論『關於口號』的這件事」直接裸體帶入文章內,用情境化的方式,試著公正客觀地帶著讀者和我一樣去感受,去思考。
為了保護文章裡提到的組織和活動,我在論述上以「由 A 活動聯想到 B 想法」的方式來撰寫,原先以為可以這麼做將能夠客觀地切割兩者之間的關聯性,但實際上,當它們以線性的文字存在於同一個篇章裡被討論的時候,A 與 B 對讀者而言,很容易就變成是不可切割的了。關於這一點,我並沒有預料到,換言之,我太過高估自己的文筆,也太過輕忽文字的力量。
Posted by Mr. D-Day
幾年前,當我打算辭去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到其他公司大展身手的時候,一開始曾經想過要創業。當年,我對於「創業」的定義很簡單,就是想一堆「自我感覺良好」的 IDEA,然後相信這點子會成功。當時我寫下這樣的想法:
功能類似於目前常見的 TV Mate 產品,讓消費者可以不需要電腦就可以收看電視節目也不需要購買一台電視機,只要有螢幕和寬頻網路就可以了。這台電視盒具有一個網路輸入以及一個螢幕輸出,消費者只要透過遙控器進行選台及設定。以下是產品的功能與特色:
- 收看付費寬頻電視台:透過寬頻網路觀賞像是第五台、Webs-TV 等付費寬頻電視網站的節目。
- 收看免付費網路直播:透過 PPStream 等網站觀賞有線電視台的節目。
- 收聽付費線上音樂台:透過寬頻網路下載收聽像是 KKBOX 等線上音樂網站的音樂。
- 收聽免付費音樂廣播:透過寬頻網路收聽像是台北之音、中廣流行網等廣播電台的節目。
Dec 25th, 2012 by Mr. DueDay
胡雪巖,名光墉,字雪巖,安徽人,晚清時期的商人。早先靠經營錢莊發展,後來拓展事業到當鋪、房地產,也觸及鹽業、茶業、布業、航運、糧食買賣和中藥行、甚至軍火等事業。1823年出生,14歲到杭州的錢莊當學徒。26歲私自決定把錢莊的錢借給「候補浙江鹽大使」王有齡,幫王補實官位,因此被錢莊開除。後來幸而王有齡官運恆通,返鄉回報胡雪巖,並依重胡的運籌,一路升官到浙江巡府,也幫了胡成立與發展「阜康錢莊」。直到胡38歲,太平天國亂起,攻陷杭州城,王有齡殉職,使胡頓失依靠。後來隔年,胡雪巖投靠正在帶兵打太平軍的左宗棠,幫助左籌軍餉、辦軍火。隨著左宗棠一路封侯拜相,事業終於發展到最高峰,積功升遷至「布政使銜」的從二品官階,得以戴上俗稱紅頂子的珊瑚朝冠,故稱紅頂商人。
繼續閱讀全文 … »
Dec 24th, 2012 by Mr. Mayday
台灣社會高齡化,以及未來少子化,早就不是新聞了。
但是關於這項議題有趣的一點是,它很重要,但是它不緊急,正是我們在時間管理上常聽到的一個需要將優先順序往前排的類型。但是就我自己的經驗,一般人對這種事情的優先順序性往往不是很前面。
為什麼我們要關心台灣社會老化以及少子化呢?這跟你我到底有什麼關係對我們會有什麼影響?
我覺得思考這樣的問題是很有趣的事情,而有許多面向是很私人的也很複雜的。但是在於健康以及經濟來說,我相信是跟每個人都有關的。而我因為曾經念過三類組想要當個醫生,所以對於醫療與健康相關的議題比較有興趣,也對這方面開始比較注意,也想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些我所看見的問題與機會。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曾有一個故事要大家想一想未來五年後的自己或是十年後的自己會是什麼樣子?
不知道會有多少人真的去做,但是我是真的有這樣想過,甚至還想像過自己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的樣子。因為我不確定看到這篇文章的人大約的年紀範圍會落在哪裡,但是假設說 大部分是在20~30~40歲左右的人。那麼請你想想看,當自己平安度過這次世界末日,又度過了10年20年的人生之後,那時你會過著怎樣的生活?而你的家人,感情,朋友們,工作,生活模式,科技,整個社會等等各個層面,又會有怎麼樣的變化?
假設我們到了 40歲50 歲,一切平安的話,也許父母都還健在,但是可能已經 70,80歲了,需要妥善照顧。在此同時,我們可能或許還背著車貸或房貸,也許我們會有小孩,也許可能沒有。但是如果有的話,可能就要煩惱教育支出以及教養問題。再另一方面,可能我們也要開始認真面對,體力與健康不如從前的現實。而政府為了支付龐大的老年與慢性病的醫療以及年金和勞保支出,很有可能會再加重稅收。
所以為什麼我們會需要了解台灣社會高齡化以及少子化?因為這將會是影響我們未來生活壓力以及經濟負擔的一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