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Google, Mr. Saturday, Web 2.0, 網路新聞 on Apr 28th, 2009
Posted by Mr. Saturday Google 地圖上有一位在美國匹茲堡從事生物醫學研究的使用者 niman,透過 Google Maps 上面「我的地圖」的功能,自己製作了一個豬流感疫情地圖「H1N1 Swine Flu Map」,幫助使用者隨時掌握全球豬流感疫情狀況。 「豬流感地圖」利用泡泡來代表不同地區的個別豬流感案例,並以顏色來顯示疫情蔓延的嚴重性,另有案例背景資料供使用者查詢,深入了解疫情發展狀況。
Read Full Post »
Posted in Google, Mr. Saturday, 網路新聞 on Apr 26th, 2009
Posted by Mr. Saturday Google Maps 現在也開始使用 Twitter,其實這種感覺還滿怪的,Twitter 上面應該都是一個一個的「人」,現在我們卻要說:繼「Google」之後,「Google Maps」也開始用 Twitter 了。這種新行銷頻道的興起,真的為許多虛擬世界的活動增添了很不一樣的面向。http://twitter.com/googlemaps
Read Full Post »
Posted in Google, Mr. Saturday, Web 2.0, 專欄, 網路新聞, 關於網路產業 on Apr 23rd, 2009
Posted by Mr. Saturday Google Codes 今天發表了 O3D API,目的是讓使用者可以在瀏覽器裡面開發互動式的 3D 應用程式,就跟 Flash 一樣,如果使用者要看 O3D 開發出來的應用程式,需要去下載一個小小的 O3D plug-in,在網際網路上面開發 3D 立體的應用程式一直沒有真正共通的標準,相信這一套 API 也是 Google 為了建立網路上 3D 應用程式的開發標準所做出的努力之ㄧ。不同的是,使用這一套 API 只要會 JavaScript 就可以了,因此我個人認為這是 Google 對於開發者來說非常重要的一個產品。首先我們先來看看 demo 影片: 從下面的 demo 影片來看,動畫品質的確是非常的棒。
Read Full Post »
Posted in Google, Mr. Friday, PTT, 專欄 on Apr 17th, 2009
Posted by Mr. Friday 在台灣,知道RSS是什麼的人其實不多,所以一個網站有RSS能幹什麼,也沒有太多人在意。但,有了RSS,坊間軟體能提供的延伸功能真的很多,多到出乎你意料之外。所以這篇教學是寫給不會用RSS的新手看的。今天,我們就用PTT的RSS為例,為各位示範許多BBS上以前大家想做卻做不到的事吧。 在開始之前,先簡單解釋一下RSS是什麼: RSS〈全名為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是一種分發消息的XML格式,多用於發佈經常更新資料的網站。假設有個新聞網站,常常發送新資訊出來,如果這網站把新文章的全部內容〈或摘要〉以RSS的格式包裝成一個檔,那讀者就可以用專門的RSS Reader〈RSS閱讀器〉直接觀看RSS的內容,而不需要造訪原網站。以下是目前最受歡迎的Google Reader的截圖: 用起來是不是有點像PTT的『我的最愛』功能?沒錯,不過功能更多…
Read Full Post »
Google Code 就是 Google 提供的線上版本控制器服務,有 Google 帳號就可以使用,可以為你的專案建立儲藏庫(Repository),將你的程式碼交由 Google Code 管理。不過與 SourceForge.net 不同的是, Google Code 僅支援開放的專案,換句話說,所有上傳的原始碼都會開放,任何人都可以取得 Google Code 上面的程式碼。
Read Full Post »
Posted in Google, Mr. Friday, 網路新聞 on Apr 16th, 2009
Posted by Mr. Friday 想查今天天氣如何?現在查 Google 也可以,方法請見下圖,只要輸入台灣的縣市名稱和「天氣」,Google 就會直接把今天和未來三天的天氣告訴你了: 看起來是跟中央氣象局合作取得的資料。Google這項功能在國外早已推出,現在台灣也有了。 有趣的是,如果你今天要去香港的話,香港的天氣也可以在上面查到,不過香港的資料來源是「香港天文台」: 希望在未來台灣的 Google Search 也可以提供世界各地的天氣搜尋。
Read Full Post »
Posted in Google, Mr. Saturday, Web 2.0, 專欄, 觀點, 關於媒體, 關於網路產業 on Apr 13th, 2009
Posted by Mr. Saturday 最近在國內的媒體不約而同地看到一些批評 Google 類似的文章,內容大致上是說 Google 破壞了媒體圈的生態,讓有價值的資訊毫無限制地被到處複製,比如說在聯合報的這一篇短稿 Google 媒體寒冬罪人?,裡頭就提到一些媒體大亨出面痛罵 Google 是網路的寄生蟲,把各大媒體有價值的資訊以近乎零成本的代價推送到網路的任何角落,讓生產這些內容的人逐漸沒飯可吃。看了這樣的說法,我想要點出的,不是批評這些媒體大亨對網路的迂腐心態,站在他們的立場,Google 的確是侵蝕了他們的獲利和生存機會,然而我們不妨站在更一般的角度來看看資訊的演進過程,也許我們會對網路世界的演變,看到一些蛛絲馬跡。 從資料到資訊,從資訊到知識 對於知識管理或是資訊管理的理論有一些粗淺了解的讀者應該對於以上的說法並不陌生,這是一種對於原始資料的演進相當容易理解的敘述,首先我們有了一些沒有經過整理的[資料],之後經過整理,變成人們可以理解和消化的[資訊];這些資訊再經由更深一層的重組和產出,或是價值的附加,最後變成最高層的[知識]。當然這只是一種大概的人為分法,有的時候資訊和知識的界線是相當模糊的。簡單舉例來說,我們今天知道了每一班火車的發車時間,這是原始[資料];把每一班火車的發車時間彙整起來,我們就有了火車時刻表這個[資訊];更進一步地,像 Google Transit 這樣的服務可以進一步根據時刻表告訴我們,從 A 點到 B 點,車該怎麼搭,路該怎麼走,對我們來說就可以說是取得了[知識]。
Read Full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