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iPad 的上市與熱賣,Apple 開始稱呼我們正在轉換進入「後PC時代」,而 Apple 的 iPod / iPhone / iPad 正是後PC時代的傑作,科技網站 Engadget 編輯 Joshua Topolsky 稱之為 “It’s Apple’s ‘post-PC’ world — we’re all just living in it” — 但真的是這樣嗎?
Category Archive for 'Apple'
10個網路公司該知道的問與答 by Mary Meeker
Posted in Amazon, Apple, Facebook, Google, Mr. Halloween, Web 2.0, 經濟學, 關於網路產業 on Jan 16th, 2011
這篇是其實前陣子Web 2.0 Summit 中的一個演講,跟其他人演講比起來,這篇多了很多實用的數據,完全是由商業的角度來分析,我個人是覺得蠻具有參考價值的,在這就分享給大家,在開始前,我必須承認標題”網路公司”翻得並不好,原文的標題是”Internet execs”,這通常是在公司有網路服務這塊裡最高領導人,所以應該是泛指任何有網路服務的公司,但是我google了半天,我找不到這個中文叫什麼,假如有人知道,請跟我說,我會進行修正。 Mrs. Meeker 一共提出了10個方向,我在此分別說明: 1. 全球化: 目前46%的網路使用者,只在於五個國家,分別是美國,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除了美國以外,其他四國使用網路人口數佔總人口都低於或是接近40%(印度只有5%),最多利用手機上網的國家是美國和日本,但是值得一題的是,去年中國用手機上網的成長率是941%,Mrs. Meeker還舉了兩個超高成長的產品,一個是facebook,另一個是QQ,這兩個註冊人數差不多,但是facebook是以現實生活中分享為主,QQ則以虛擬人物為主。重要的是,你知道在世界上有哪些公司作得比你們公司還好,你有去學習他們嗎?
從封閉走向開放的科技時代
Posted in Android, Apple, Business, Case Study, Google, Mr. Saturday, Web 2.0, 觀點, 關於網路產業 on Dec 11th, 2010
Apple 和 Google 在手機上面的大戰早就已經白熱化, 除了 Android vs. iOS 之外, 大家最喜歡拿兩家公司來比較的, 就是開放的平台以及封閉的平台了, Android 對於開發者開發出來的應用程式幾乎不做任何審查, 相對地, 要讓你的應用程式上到 iPhone App Store, 卻須經過重重的關卡. 對於開放系統或是封閉系統的爭論一直持續著, 有的人說 Apple 的封閉系統會讓 Steve Jobs 再一次自食惡果, 若不及早向開放的生態靠攏, Apple 會再一次沒落; 相對地, 也有人直指, Google 的 Android 會造成一個混亂且缺乏管理的開放生態, 使用者的體驗因此受到危害. 實際上, 我不認為 Apple 擁抱的是一個完全封閉的系統, 畢竟 Apple 也提供開發者工具, 允許他們在 iPhone 上面開發各式各樣的應用程式, 這部分是開放的; 但是 Apple 品管很嚴, 雖然人人可以寫, 但並非人人可以上架, 這部分你說他封閉也可以, 但我認為 Apple […]
Apple TV 的祕密武器:Airplay
Posted in Apple, Mr. Friday, 專欄, 網路新聞 on Sep 22nd, 2010
這個月初,Apple舉行了一場發表會,發表重點有幾個:iOS更新、iPod Nano與iPod Shuffle改版、Ping、Apple TV第二代等等。 坦白說,這個發表會沒有很令人驚艷。當中我個人比較期待的Apple TV,體積變小了,也可以支援線上租片,但….缺乏讓人眼睛一亮的新功能。更何況這些服務台灣不能用,看得到也吃不到。 可是,就這樣了嗎?數天前,9 to 5 Mac登出了一篇文章公開指出,Apple TV不只如此。它有一項秘密武器,正是該場發表會的另一個功能:iOS 4.2的Airplay功能。
投影片:蘋果擊敗微軟(與Google)的簡單八步驟
Posted in Apple, Case Study, Mr. Friday on Jul 11th, 2010
法國的顧問公司faberNovel日前發表了一篇長達48頁的投影片,名為Apple:8 Easy Steps to Beat Microsoft(and Google) (蘋果:擊敗微軟與Google的8個簡單步驟),分析蘋果的成功要素。看完的感想:簡單個頭,要做到這些,根本就很難。
當Youtube取代MTV,音樂產業是否該重新思考數位行銷
Posted in Apple, Google, Mr. Friday, 娛樂, 專欄, 關於網路產業, 音樂 on Jun 24th, 2010
前一陣子有幾則新聞吸引了我的注意。因為這些新聞背後隱含的顯然是某種共通趨勢。 台灣高雄餐旅學院的烘培管理系,學生在畢業時模仿Lady Gaga的MV,拍了一隻叫”tele烘”,由於影片多在校內拍攝,曾被校方認為不雅,希望撤下,不過最後還是尊重學生。 Tele烘
(註:本篇為客座文章) 數位音樂在全球的產值驚人,加上行動市場 (智慧型手機) 的崛起,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線上音樂串流的服務冒出,結合了電腦和手機的功能,不管是區域性或是全球,都是一個非常大的潛在市場。(Jamie去年底就稍微寫過華文流行音樂和數位音樂市場的未來,值得參考)其中提到台灣的KKBOX和Spotify。 Spotify是由兩個瑞典人於斯德哥爾摩建立的線上音樂串流平台,2008年正式上線。在Spotify並不能將音樂下載為自己擁有,用戶僅可以將自己喜歡的音樂放在「雲端」Spotify的儲存空間上,隨時以收音機的方式不間斷播放收聽。它和Last.fm一樣有社群分享功能,近期又推出了行動的應用,一旦成功進入美國市場,在iTune只能購買單曲、而Spotify的月費制卻可以讓用戶所有音樂聽到飽的情況下,必定會對iTunes造成影響。當然,iTunes也不會傻傻地等著Spotify進來搶生意,相關的雲端音樂串流服務勢必也會待機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