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Mr. Monday, 專欄, 關於網路產業 on Feb 19th, 2007
Posted by Mr. Monday 各位新年好,Mr. Monday 在這邊先跟大家拜個年:) 祝各位豬年行大運,事事都順心:) Web是現在大家最關注的話題,從Google IPO以來,到YouTube被Google以16億5千萬美金併購,Web上面的話題從來沒有斷過。於是,大家的眼光始終在Social Network以及Video Blog上面飄移。自從Tim O’Reily於2004年開始提出Web2.0的概念以來,大家對於Web2.0的定義,就一直爭論不休。不過不管其爭論結果如何,大家都同意,現在的Web跟當初2001年Dot Com泡沫的情形的確有所不同。Web2.0代表的是更多的互動,代表的是從桌面轉移到瀏覽器,代表的是更多的可能。 Web為何現在可以這樣子大紅大紫,發展地如火如荼,Mr. Monday 認為Google的火車頭效應功不可沒。Google的成功讓大家看到了一個全新的Business Model,並且Google還創造了這個Business Model。Web 2.0為何跟當初的Dot Com有所不同呢?大家猶記得當初的Dot Com也是如火如荼,什麼東西都可以搬上網,就跟今日的情況差不多,連獲利的口號都喊得差不多,都說是要靠廣告來賺錢。既然如此,憑什麼說Web2.0跟Dot Com不一樣。顯然看起來好像只是換了個名字,換湯不換藥的感覺。當然,既然本質都是Web,看似一樣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就像是同一個父母生的兄弟,看起來當然也有相似之處。但即使是兄弟,在性格上也是有差異的。所以,Web2.0當然有所不一樣之處。 而Web 2.0為何可以說跟當初的Dot Com有所不同呢?Mr. Monday認為可以分成三點來看。
Read Full Post »
Posted in Mr. Saturday, 專欄, 關於網路產業 on Feb 17th, 2007
Posted by Mr. Saturday 在美國要找房子租,很多人會使用 Housingmaps 這個結合 Google Maps 以及 Craigslist 的線上服務,Craigslist 應該大家都耳熟能詳,是一個讓大家免費在線上登分類廣告的服務,在1995年由 Craig Newmark 創立於 San Francisco Bay Area。Craigslist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到了現在全美國已經有了九個分站,但是上面 99% 的廣告都是免費登的,Craigslist 唯一的收入來源是求才分類廣告。 到了 2005 年,有個聰明的人叫做 Paul Rademacher,他為了在矽谷找一間房子住煩惱不已,逛遍了各個網站尋找房屋出租的消息,然後一筆一筆資料輸入 Google Maps,把房屋的地圖印出來。他發現這樣做相當麻煩,這些枯燥的重複性工作應該交給電腦去做才對,於是一個創新的點子就這樣蹦了出來,他想到 Google Maps 本身已經有開放的API可以給廣大的網民開發自己的地圖應用服務,又想到 Craigslist 上面已經有著無數的租屋廣告,所以他把這兩者結合,創立了housingmaps這個服務,使用者想要照找房子,只要從簡單的介面上點選 city 和 price,來自 Google Maps 的地圖就會顯示出該城市周遭租屋的資訊和房屋位置。 這樣子一個結合 Craigslist 的 Content 和 Google Maps 的平台的類似的應用,就叫做 Mashup, housingmaps 可說是早期 Mashup 的鼻祖之一(不過所謂的早期,也不過是前年才發生的事情,可見網路發展的快速。),後來引起相當多的人跟進,以同樣的手法在網路上開發自己的 […]
Read Full Post »
Posted in Mr. Friday, 圖書, 專欄, 小說, 關於網路產業 on Feb 16th, 2007
Posted by Mr. Friday 前幾天有一篇這樣的報導: 共創1本小說 百萬網友掰翻了 聯合新聞網 記者: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有人說,人人心中都有一部小說,如果一百萬人合作寫一個故事,結果會怎樣?英國「企鵝」出版集團和德蒙特福大學把這個想法實現,2月1日起推出網頁,邀請全球百萬網友共同撰寫定名為「百萬企鵝」的小說。這個別開生面的計畫運用「維基百科」的維基程式,在為期六周內,任何人都可上amillionpenguins.com網站參與創作,並可編輯、刪節、更改別人的文字,共同完成首部「維基式小說」。…(略) 這篇新聞其實來得有點晚。大家都知道wiki是一個基於鼓勵共同創作的平台,共寫一本小說算是它最基本的應用功能之一。不過除了共同編輯百科全書、共同寫小說、當作議題論壇之外,還可以拿來做什麼?
Read Full Post »
Posted in Mr. Saturday, 專欄, 關於網路產業 on Feb 15th, 2007
Posted by Mr. Saturday 看到Mr. Wednesday撰寫了一篇有關於網路上有關人際網路精彩的介紹文章,Mr. Saturday也忍不住來跟大家分享及補充一些美美的圖案和近來關於網路上人際網路的一些較為新穎的學術研究。首先是在Mr. Wednesday文章中有提到的:網路可以用圖形化的方式來表現,那麼整體的網路圖形是長得什麼樣子呢?一些學者使用Web Crawler去網路上爬來爬去的結果,爬出了以下一個漂亮的圖: (圖片來源:An Atlas of Cyberspaces) 這個圖一般被稱作是bow-tie graph,也就是蝴蝶結形狀的圖,大家可以看到網路的結構就像是無數個蝴蝶結糾結而成。每個蝴蝶結的兩端,都是連結較為緊密的部分,這種部分在圖形上被叫做Strongly Connected Component (SCC),中文叫做強連通單元,顧名思義,位在這個結構的網站裡面,彼此之間的連通性比起位在蝴蝶結其他部分的網站會來得高。Mr. Wednesday提到的在真實世界中的小世界現象( Small world phenomenon),其實在網路上已經有相應的研究,Compaq以及IBM的研究員在2002年ACM SIGIR Forum(全世界資訊擷取的最高論壇之一)發表了一篇論文Taxonomy of Web Search,裡面就提到了結論:在網路上,如果兩個網站之間有連結的話,那麼平均的距離是7個連結。也就是說,隨便兩個網站,你可以點七次連結就從其中一個網站跳到另外一個,這個有趣的結論跟真實世界中的六度分離只差了1!顯見網路世界雖大,但也跟真實世界相去不遠,人與人的距離在網路上其實一樣緊密。也顯現出人類的人脈觸角,在網路上也是以同樣的方式在向外延伸。當然啦,以上的結論有個但書,就是兩個網站之間必須存在連結,才會存在長度平均為7步的連結路徑,根據這篇論文當時的研究,如果當時你隨便抓兩個網站,有75%的機會這兩個網站彼此之間是找不到任何路徑把他們連結起來的,不過這份數據已經是2002年的老數據了,以網路發展的速度和最近一連串Social Network興起的情況來看,現在的網際網路,網站與網站之間的連結一定又更加緊密了。說不定我們最近再對網路的結構研究一次,就會發現網站與網站之間的平均距離已經縮短成恰恰是6了,就跟真實世界人與人的連結距離一模一樣!
Read Full Post »
Posted by Mr. Wednesday 繼前一陣子看到diggirl這個網站的出現後,最近又發現了一個網路上好玩的應用,叫做Web Allusive Relation Map(WARM)。該服務目前是以無名小站(Wretch)上的使用者為基礎,提供許多有趣且實用的人際關係分析服務。記得在Mr. Wednesday的前一篇文章”全自動正妹排行榜“中有提到,無名小站的網頁中其實提供了許多有用的資料可以將無名小站所有的使用者建立起一個人際網路(Social network)。
Read Full Post »
Posted in Mr. Monday, 專欄 on Feb 12th, 2007
Posted by Mr. Monday 去年的圖學界最高盛會SIGGRAPH上,頒發了一個獎項–最佳新進研究員獎(Significant New Research Award),而得獎者正是Takeo Igarashi。SIGGRAPH是全球圖學最高論壇,SIG就是Special Interest Graoup的縮寫,其地位如同奧斯卡獎之於電影業。SIGGRAPH不僅僅提供科技新秀的論文發表,SIGGRAPH也另闢一個專區來讓藝術人士有發揮的空間。因此每年SIGGRAPH不只收錄了最精華的論文之外,也收錄了最有創意的短篇動畫。上SIGGRAPH論壇的paper難度有多高呢?大家依稀記得2005年台科大學生全明遠所獲選的短片-「立體悲劇」吧!這部短片被獲選在SIGGRAPH的Electronic Theater裡播放,這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個獲選的動畫作品。
Read Full Post »
Posted in Google, Mr. Friday, 專欄, 關於網路產業 on Feb 10th, 2007
Posted by Mr. Friday 今天Mr. Friday要來聊一個現在不那麼熱門、不過也曾經在網路及原產業界引起一陣風波的主題:網路新聞,以及所謂「個人化的網路新聞」。看到這主題請大家別搞錯了,我要講的不是「明日報個人新聞台」,而是根據使用者的偏好、決定內容的「個人化網路新聞」。 大家習慣的網路新聞是長什麼樣子?是MSN登入時強迫推銷的MSN新聞、Yahoo網路新聞、聯合新聞網,還是PTT上被鄉民推來推去的轉錄新聞?如果大家還記得,前段提到的「明日報」本來也是一家新聞社,不過它只透過網路當媒介,在成立當時引起不少話題,像是新聞的時效性應該要有多長、內容應該多久更新一次等等,有人認為是劃時代的革命,也有人認為它是達康泡沫衝過頭、無法做長久。無論爭論結果如何,明日報成立之後經濟狀況一直不佳,撐了一年之後終於倒掉了,只剩下名稱為「個人新聞台」但跟新聞無關的Blog。在明日報掛點之後,很多人覺得在網路上做新聞沒什麼機會,紛紛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上去,網路新聞只變成傳統媒介(電視、報紙)的延伸,雖然傳統媒體的閱讀率越來越低、網路的閱讀量越來越高,但在內容上,網路新聞充其量只是把舊有媒體上的東西放到網路上去給人瀏覽而已。這也就成了今日大家所看到的網路新聞面貌。 話說到這,Mr. Friday忍不住會覺得,網路新聞不見得是沒有機會,不過在時機未成熟(網路在當時並未成為主流民眾閱讀來源的媒介之一、即使現在成立也嫌太早)、燒錢又燒得太快的情況下,明日報很可惜的成了第一批達康泡沫破滅的炮灰之一。不過就算明日報存活到今日,我認為它還是有一項重要的缺陷,那就是並未根據平台特性、導致在發展上產生侷限性。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讓我們來看一下Google News的例子。
Read Full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