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Mr. Saturday, 關於網路產業 on May 3rd, 2012
Posted by Sega Cheng (Mr. Saturday) 根據 Akamai 去年第四季全球頻寬及連線品質的調查, 台灣不僅在寬頻滲透率上呈現停滯不前的狀況, 連線品質竟然相較於 2010 年衰退了 22%, 一年比一年緩慢, 平均連線速度只有 3.7 Mbps, 在亞洲敬陪末座; 反觀第一名的韓國, 平均連線速度達到 17.5 Mbps, 幾乎是台灣的 5 倍, 而且以 28% 的速度逐年增長, 此消彼長, 台灣的網路速度與韓國的差距越來越大. “互連”(Peering) 一直是網路 ISP 業者彼此之間競合的運作方式, 兩家不同的電信業者透過網路骨幹的互連, 讓彼此的使用者使用網路的速度加快, 上網體驗更好. 多年前台灣 Google 剛成立的時候, 就不斷地想要和中華電信進行互連, 把網路延遲降低, 但是很可惜到了今天還是沒有成功, Google 目前只有一條 10Gbps 的主要線路與中研院互連, 以及一些次要的線路, 而最近這件陳年往事被網友發現 (其實 TWNIC 一直都查得到這些連線資料), 於是形成一些人, 為了更順暢地使用 […]
Read Full Post »
Posted in Mr. Saturday on Mar 19th, 2012
Posted by Sega Cheng (Mr. Saturday) 時間是 2006 年夏天, 我與 Google 台灣總經理簡立峰教授, 坐在小房間裡討論一個自然語言處理的問題, 立峰跟我說了一個以 dynamic programming 為基礎的演算法, 可以解決我們眼前討論的問題, 我認得這個演算法, 是自然語言處理中常用的 foward-backward algorithm, 於是點頭稱是 … … 那是台灣 Google 剛成立的第一年, 當時所謂的台灣 Google, 只有一位全職的軟體工程師 (我們都叫他大師兄), 而我是第一位軟體工程師的實習生, 全公司包含簡立峰總經理, 總共 5 個人, 2 間小辦公室, 很擠. 現在台灣 Google 已經是一個超越一百人的公司, 手上握有 Google 最重要的幾個 project, 和一群全台灣最傑出的軟體工程師, 而我在最近離開了 Google, 身邊很多人都很好奇不斷問我為什麼. 我看很多有名網路公司的人離職後都要在網路上說明一番, 我覺得這是一個滿不錯的方式, 可以當作 FAQ, […]
Read Full Post »
Posted in Mr. Saturday, 關於網路產業 on Dec 17th, 2011
(source: thenextweb) 全世界的行動應用程式 (mobile app) 數量, 在上周正式突破了 100 萬個, 而且每個星期以 1.5 萬個的驚人數量持續增加中. 一百萬個應用程式, 你每天用一個, 一輩子也用不完; 不過情況也許樂觀一點, 根據 80/20 定律, 80% 的 mobile app 應該都是品質不好, 我們不想用的, 那麼只剩下 20 萬個 app 了, 但是結果還是一樣, 一天下載一個新的應用程式來玩, 你一輩子還是用不完. 事實上, 兩輩子也遠遠不夠. 這樣一個新興的市場和數字, 其實給了我們相當多的啟示.
Read Full Post »
Posted in Groupon, Mr. Saturday, Web 2.0 on Jun 5th, 2011
最近很多人在談論網路的第二次泡沫, 因為 LinkedIn 等公司以非常離譜的價錢在 Nasdaq 上市, 這家公司 2010 年的淨利為 185 萬美金, 折合新台幣 5300 萬元, 但是根據最新 Nasdaq 的收盤價, LinkedIn 的市值大約是 2100 億台幣 一家一年賺不到一億的公司, 竟然有高達 2100 億台幣的市值, 本益比高達 1163 ! 回頭看看 Google 這家公司, 本益比: 20.3, 也就是說, 現在市場對於 LinkedIn 這家公司的看法, 認為它未來發展的潛力大概是 Google 的 60 倍 Google 的 60 倍 … ?
Read Full Post »
Posted in Facebook, Mr. Saturday, 圖書 on Mar 29th, 2011
MMDays 很高興接到天下雜誌的邀請,為一本相信是眾所期待的好書來做試讀和介紹:Facebook Effect (臉書效應),MMDays 除了天下雜誌致贈的新書之外,無收取任何回報,僅以此篇讀書心得做為分享。 為什麼說這本書是眾所期待呢?因為全世界有七億人都在用臉書,但是至今卻很少有人可以告訴我們,臉書究竟是怎麼成功的?一家才剛滿七歲的新創公司,為什麼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累積了七億的用戶?這本書解答了很多我的疑惑。 閱讀完本書,我自己對臉書的成功,有了一個小小的結論:連結 Google串聯起全世界的資訊,從此改變人們獲得資訊的方式;臉書串聯起世界上所有的人們,從此改變人們互動的方式。 連結,是 21 世紀最重要的一股力量。連結,已經培養出了 Google 和 Facebook 這兩家席捲世界、改變世界的兩家公司。 筆者在2005年剛成為史丹佛大學的新鮮人時,最常在校園被問到的問題是「你有Facebook嗎?」原來當時不滿兩歲的臉書,在美國各大校園已形成風潮,擴張速度驚人,足見人們對於連結的渴望。沒有臉書,感覺會被認為是個孤僻的人。 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當時的臉書,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加入的。臉書從哈佛的校園發跡,剛開始只允許哈佛的學生和職員加入,其他學校或是外面的人並不能註冊。在哈佛的校園內獲得成功之後,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才決定把臉書進一步開放給其他校園的學生註冊。 我認為,這是臉書今天如此成功,相當關鍵性的策略。
Read Full Post »
Posted in Mr. Saturday, 觀點, 關於教育 on Mar 3rd, 2011
前一篇文章 “我看李家同的是與非” 我主張, 台灣學生實作能力的喪失跟論文體制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 這一篇文章我想來分享自己對這方面的看法, 由於我是念電腦科學的, 所以討論著重在自己熟悉的領域, 歡迎讀者也對自己熟悉的領域提出看法. 這不是一篇要教大家寫程式或培養強大實作能力的文章, 純粹是分享自己觀察到的一些心得, 從比較軟性的觀點出發. 如果想要學習程式設計的心法, 推薦大家可以閱讀程式設計高人 vgod 寫的一系列 “追求神乎其技的程式設計之道“, 我自己對於種種技術實在沒什麼內行, 就不在這篇文章現醜說大話了.
Read Full Post »
Posted in Mr. Saturday, 觀點 on Mar 2nd, 2011
最近在網路上流傳了兩篇相當具有爆點的文章 “陳鍾誠給李家同的一封公開信” 以及 “陳鍾誠給李家同的第二封公開信“, 內容直接針對大家熟悉的李家同教授開砲, 直指李家同教授為台灣教育界獨尊論文, 讓學生出社會後喪失實作能力的始作俑者. 由於我一直同時關注產業界以及學術界的發展, 所以對關於李教授的一些議題也在這邊提出一些個人的看法. 小弟無門無派, 純粹個人看法, 希望也跟大家有一些健康的討論. 李教授談雲端運算 李家同教授最近幾年在媒體上很紅, 文章和個人言行常常駁上媒體版面, 不過大家要注意的是, 李教授之所以常常上新聞, 不是因為他講的每句話都是對的, 也不是因為他講的每句話都是錯的, 而是大家覺得他講的話很有趣. 比如說下面這個片段: 很有趣對吧? 但是有趣和正確與否, 是兩回事
Read Full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