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Moto、HP、WebOS,令人震驚的一週與後 PC 時代的轉捩點
Posted in Business, Google, Mr. Friday, 專欄, 新聞, 網路新聞, 關於網路產業 on Aug 22nd, 2011
HP 離開 PC 製造業,他們想轉進的是企業軟體市場;Google 買下 Motorola ,因為他們想鞏固 Android 在行動平台 OS 的地位;他們最後著眼的,都還是 .. 軟體。這不是在爭論台灣未來要走軟體還是硬體的路線,這只是陳述事實。
網路, 產業, 資訊, 觀察, 生活, 電影, 技術, 新知, 科技, 媒體, 趨勢, Web 2.0
Posted in Business, Google, Mr. Friday, 專欄, 新聞, 網路新聞, 關於網路產業 on Aug 22nd, 2011
HP 離開 PC 製造業,他們想轉進的是企業軟體市場;Google 買下 Motorola ,因為他們想鞏固 Android 在行動平台 OS 的地位;他們最後著眼的,都還是 .. 軟體。這不是在爭論台灣未來要走軟體還是硬體的路線,這只是陳述事實。
Posted in Little Ms. Happy Birthday, 圖書, 娛樂, 小說, 影片, 文化, 生活, 電視 on Aug 18th, 2011
Posted by Little Ms. Happy Birthday 看了NHK的大戲篤姬與童門冬二的篤姬一書,對日本幕末維新的歷史稍微有點了解。電視上的宮崎葵青春俏皮,其實跟真正的篤姬有所差距。歷史上的篤姬高大強壯,是個金剛芭比,而且據說皮膚不太好…… 篤姬來自大海環繞的薩摩藩,養父藩主齊彬本身就對西學很有興趣。因此有別於京都天皇與幕府官員鎖國的心態,篤姬對新事物都很有好奇心。可是一旦嫁進大奧,畢竟也只是幕府將軍的後宮,能發揮的力量有限;同時幕府已經走向衰敗,民心轉向尊天皇攘夷狄。電視劇裡想盡辦法要強調篤姬在時代的重要性,也僅是表現出篤姬對朝政的興趣,但對幕府將軍出兵、薩摩戰爭這些事情,並無法有影響力。唯一做的應該就是把大奧和平解散,讓眾人得以自覓出路而不用替幕府陪葬。與其說篤姬對時代有甚麼影響,不如說借篤姬的故事來演繹幕末志士們的努力。
Posted in Mr. Tuesday, 娛樂, 專欄, 電影 on Aug 12th, 2011
Posted by Mr. Tuesday 終於,2011年的漫畫英雄電影季結束了。整整三個月從《雷神索爾(Thor)》、《X戰警:第一戰(X-Men: First Class)》、《綠光戰警(Green Lantern)》到《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 The First Avenger)》,心電圖般起承轉合的回憶可以先收好,準備迎接更豪華的2012年吧!如果有一天,我們發現自己成了目睹超級英雄接管好萊塢的一代,則扮演關鍵角色的這兩年份,肯定會在史書上記上一筆的。 而在此,作為《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的最後一根基柱,《美國隊長》小而討喜,輕輕點著了該有的各項趣味,雖然稱不上優秀,但也沒有失敗的。真要挑剔的話,從節奏掌控到敘事態度它都有濃濃的「前傳」味,時空是獨立的而且用後即丟,或許少了各種牽制而得以揮灑得更任性,然也同時,失去了用心經營細節(以待後續)的講究。我因此覺得可惜:如果可以不必急著接上《復仇者聯盟》的檔期,而是再來一部《美國隊長二》好好發揮這麼多配角的世界觀,該會多有趣呢? 就其角色本質,美國隊長大概是最純粹的漫畫英雄了。他的「超級」就只是基本體能的強化,既沒有科幻的道具、也不見萬貫的家財;他真正的魅力來自他的人格特質,那剛正、無私、謙遜的性格聽起來或許很教科書,卻是堆起了他紮實的德高望重——這麼一想,就不難理解為何裘強斯頓(Joe Johnston)和他的編劇們在處理這題材時,顯得企圖心小小了吧?不同於用力呼喊各種巨大的口號像是「自由」、「勇氣」等等的其他英雄電影,這部《美國隊長》不論角色或主題都不見複雜的內在衝突:身形瘦小的史提夫羅傑斯心地善良、慈悲但是不擅跟女生相處,他唯一的願望就是從軍報國(而這放在二戰正酣的時空裡再合情合理不過了);此同時,故事選用漫畫裡虛構的九頭蛇集團(HYDRA)當反派,這是個身在納粹旗下卻不受希特勒控制、妄想運用非人的武力摧毀(包括柏林在內的)全球都市以行恐怖統治的組織。它直接越過國族的劃分而成了絕對的「惡」,於是史提夫/美國隊長和他的夥伴們的目標就是要殲滅之。非常單純,非常政治正確,專心而且不拖泥帶水。
Posted in Little Ms. Happy Birthday, 圖書, 小說, 文化, 生活 on Aug 11th, 2011
Posted by Little Ms. Happy Birthday 慢慢開始可以理解為什麼某些好萊塢明星會開始信仰藏教。在科學至上、3C廠品充斥的生活中,西藏是一個神祕的存在。或許科技進步,但人類的生活還是有很多極限與無可奈何;神秘代表未知、代表無限可能,甚至代表心想事成。於是這種對神祕的類似崇拜的狂熱與需求,就轉而投向西藏與宗教。 不過這個跟塵埃落定這本書其實沒有太大關係(冏)。阿來是近年來藏族作家中,獲獎多次的明星。雖然他的學歷不高,但這部”塵埃落定”卻一直占據暢銷盤行榜,新書<空山>也受到很大的注目跟好評。最近西藏相關的主題有藏獒、藏地密碼等暢銷書,但塵埃落定是以更真實的生活經驗,跟大家描述一個藏族村莊的點滴。少了神祕、武俠等加油添醋的故事,多了農村生活的寫實。
Posted in Mr. Tuesday, 娛樂, 專欄, 電影 on Aug 9th, 2011
Posted by Mr. Tuesday 《猩球崛起》很清楚自己要追求什麼魅力,而且用心做到了最好。在總有評論抱怨不想被特效轟炸的這年代,這部電影向他們證明了動畫存在的理由、和為什麼非它不可。 常看電影的人,應該都對這點不陌生吧:通常在正片結束後、演職員名單還沒捲上來之前,會有一段畫面先強調一下最重要的幾個人,像是導演、編劇、演員等等。這其中演員必定是最佔戲份的排第一位,然後依次遞減。但很多時候,也有種特例是在片中特別客串的、或戲份不多但讓人驚艷的、或名氣特別響亮的配角,會被刻意放在最後面,名字之前還多放個有句號意味的「AND」,以示停頓後的重拍。 在《猩球崛起(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的最後,也有這麼一行字,那張字卡上寫的是「And ANDY SERKIS」。——而我想要說,這行字已經道盡了我對這部電影百分之九十的欽佩了! 《猩球崛起》又是一部近年最流行的「重開機」電影。它的原作《浩劫餘生(Planet of the Apes)》是從1968到1973年的一連五部片,片中的太空船墜毀在一顆不知名的星球上,主角發現當地的統治階層是猿族,而人類卻是被囚禁或當作奴隸的低下族種。這整個故事的優秀在於,它把那顆星球設定成其實是未來的地球,而人類有此下場幾乎是「自找」的。(有點《駭客任務》的既視感對吧?)當年系列的首集是經典,亦曾在2001年被提姆波頓重拍過;到了2011年,《猩球崛起》再度細說從頭,但它憑依的與其說是那個系列、不如說只剩它的概念吧!片中雖然也藏進了關於太空梭、關於猩猩的名字、關於最後的航班飛往「紐約」等等給老影迷的彩蛋,但它有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時間觀,自己的態度和核心意義。《猩球崛起》是一部獨立的電影,而且身上的包袱並不多,所以腳步輕盈。
Posted in Mr. Monday, Research, 設計, 關於設計 on Jul 24th, 2011
Posted By Mr. Monday (最新 UI 訊息同步 update 在 UIUI) 在我有閒暇的時間,我除了喜歡瀏覽一些設計作品,或是創新的互動科技之外,我另外一項嗜好就是瀏覽大師們的著作列表,透過著作列表的時間序,我彷彿也親眼看見了一個大師的成長歷程。台灣對於 HCI 或是 UI 方面的研究資訊相對較少, 因此, 我也希望能夠利用閒暇的時間來幫大家做個介紹。不過要介紹誰, 總是一個 trade-off. 在 UI 眾神系列當中,之前已經為大家介紹過德國 UI 之神 Patrick Baudisch 以及日本 UI 之神 Takeo Igarashi,當我再次提筆之時, 我腦子裡閃過了數個大師,包括美國多點觸控之神 Andy Wilson、日本 AR 先驅 Jun Rekimoto、新加坡身體介面之神 Desney Tan…等 (或許讀者們可以期待^_^) 。這些人的確都很特別,不過,再特別,也沒有腦中突然閃過的 Takeo 特別。相隔了四年半的介紹,Takeo 的成長可以用驚異來形容,因此,我決定再度為文介紹 Takeo, 一個大師的研究進行曲 🙂
Posted in Mr. Monday, 設計 on Jul 6th, 2011
Posted By Mr. Monday (最新 UI 訊息同步 update 在 UIUI) 最近看到了一篇文章,叫做 <十條不錯的編程觀點>,覺得寫得很不錯;後來想想設計也是同樣的道理,這邊就分享一下 Mr. Monday 關於 HCI (人機介面) 設計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