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Google, Microsoft, Mr. Saturday, 專欄, 關於網路產業 on Feb 23rd, 2007
Posted by Mr. Saturday Google在美國時間今天的凌晨正式推出了Google Apps,不過這個package裡面所包含的東西其實是大家早已經在用的東西,一個部分是Gmail加上Google Talk,另一部分則是推出沒有很久的Docs and Spreadsheets。Google這次做的事情主要就是把這兩部分的服務整合在一起,提供給企業使用。而這些都是免費的!當然如果企業使用者需要額外的儲存空間,那就要每人每年另外收費50塊美金。 有關於Google這次發布Google Apps,大家都把這件事情視為是跟微軟正面交鋒的一件大事情。微軟最賺錢的兩個東西:一是Windows,二是Office,現在Google把Docs and Spreadsheets又推了一次,這一次還跟其他服務整合在一起,對微軟的Office採取正面攻擊的意味濃厚,微軟一年靠Office授權費的營收高達110億美金,這一塊超大的市場,現在Google要用不同的方式來搶食。 企業現在最常用的Office和Exchange,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一年平均要花上每個企業內員工225美金,這還不包括額外的系統管理成本 。現在Google Apps頂多每個人每年收個50塊美金,而且Google還幫你管理這些系統,保證99%的時間都不會中斷服務。看到Google這個99%的說法我心中會心一笑,即使是Google也不能保證自己的系統百分之百不會出問題,畢竟世事難料,寫了百分之百不會出問題,恐怕只是在系統真的出問題時招致更多謾罵。 當然啦,最與微軟不同的地方就是Google把這些應用程式通通放到網路上了,個人認為,這種作法長期來講會對微軟造成相當大的傷害,雖然現在還有一些問題需要克服,像是有人質疑Google現在幫我們代管這些資料和系統,那麼我們的企業資料有沒有外洩的可能?Google內部會不會自己偷偷把這些資料拿去自己應用?當然Google的答案是絕對不會。Gmail之前就已經飽受同樣的批評,因為大家發現自己的Gmail介面上方總是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出現不同的廣告,讓有些人覺得自己的Email是否被監看且拿去分析了? 不過根據Mr. Saturday自己的經驗,Google是一個對於保密相當計較的企業,裡面的員工按照職別來分,對於系統都有不同的存取權限。Google核心的PageRank演算法的程式碼,即使在Google總部,看過動過的人也沒多少。也許這可以讓一些企業感到安心吧,不過有關資訊安全的議題是沒有一天會停歇的,大家總是覺得自己的資料每天都在外洩。Google對於Gmail裡面的郵件,做的事情也不過就是用軟體去自動掃描你的郵件內容,分析你個人的喜好,然後從Google自己的廣告Pool自動推銷相關的廣告給你。過程中沒有人為的監看和分析。 Google照這樣發展下去,提供越來越多的免費應用程式服務到網路上,接下來威脅到的就是微軟的Windows,因為一但作業系統裡面重要的功能都上了網,使用者勢必會減少在本機作業系統上的花費,大家猜測Google會做出自己的網路作業系統(Web Operating System),謠言已經傳了很久,也許Google以Google Apps這樣的方式延續下去,不斷推出服務,不斷bundle在一起,整個服務一步一步越做越大,到了最後不就自然而然地變成一個網路作業系統了嗎?對於此種蠺食鯨吞的方式,微軟實在不得不慎。 Bill Gates最大的失誤,就是沒有及早預料到網路的崛起,導至於跨入網路市場的腳步過慢,讓Google和Yahoo!在網路市場上坐大, 現在Live Search的使用者比起Google和Yahoo!少得可憐,在中國大陸幾乎已經沒有Live Search的市場,而Google又要透過網路服務殺進微軟賴以為生的Windows和Office市場,微軟在網路上的表現,只能說是節節敗退。不只在網路上已經難以和Google抗衡,恐怕連自己的「傳統產業」都要給一併吞了。接下來的發展,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Read Full Post »
Posted in Mr. Saturday on Feb 20th, 2007
Posted by Mr. Saturday 天啊,做成這樣會不會太像人了!影片的品質要是差一點,我看根本很難分辨識真人還是機器人!日本人的機器人學真是獨步全球,越來越像真人的機器人一年比一年進步,機器人早已不是我們在星際大戰裡面看到的樣子了。
Read Full Post »
Posted in Mr. Saturday, 專欄, 關於網路產業 on Feb 17th, 2007
Posted by Mr. Saturday 在美國要找房子租,很多人會使用 Housingmaps 這個結合 Google Maps 以及 Craigslist 的線上服務,Craigslist 應該大家都耳熟能詳,是一個讓大家免費在線上登分類廣告的服務,在1995年由 Craig Newmark 創立於 San Francisco Bay Area。Craigslist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到了現在全美國已經有了九個分站,但是上面 99% 的廣告都是免費登的,Craigslist 唯一的收入來源是求才分類廣告。 到了 2005 年,有個聰明的人叫做 Paul Rademacher,他為了在矽谷找一間房子住煩惱不已,逛遍了各個網站尋找房屋出租的消息,然後一筆一筆資料輸入 Google Maps,把房屋的地圖印出來。他發現這樣做相當麻煩,這些枯燥的重複性工作應該交給電腦去做才對,於是一個創新的點子就這樣蹦了出來,他想到 Google Maps 本身已經有開放的API可以給廣大的網民開發自己的地圖應用服務,又想到 Craigslist 上面已經有著無數的租屋廣告,所以他把這兩者結合,創立了housingmaps這個服務,使用者想要照找房子,只要從簡單的介面上點選 city 和 price,來自 Google Maps 的地圖就會顯示出該城市周遭租屋的資訊和房屋位置。 這樣子一個結合 Craigslist 的 Content 和 Google Maps 的平台的類似的應用,就叫做 Mashup, housingmaps 可說是早期 Mashup 的鼻祖之一(不過所謂的早期,也不過是前年才發生的事情,可見網路發展的快速。),後來引起相當多的人跟進,以同樣的手法在網路上開發自己的 […]
Read Full Post »
Posted in Mr. Saturday, 專欄, 關於網路產業 on Feb 15th, 2007
Posted by Mr. Saturday 看到Mr. Wednesday撰寫了一篇有關於網路上有關人際網路精彩的介紹文章,Mr. Saturday也忍不住來跟大家分享及補充一些美美的圖案和近來關於網路上人際網路的一些較為新穎的學術研究。首先是在Mr. Wednesday文章中有提到的:網路可以用圖形化的方式來表現,那麼整體的網路圖形是長得什麼樣子呢?一些學者使用Web Crawler去網路上爬來爬去的結果,爬出了以下一個漂亮的圖: (圖片來源:An Atlas of Cyberspaces) 這個圖一般被稱作是bow-tie graph,也就是蝴蝶結形狀的圖,大家可以看到網路的結構就像是無數個蝴蝶結糾結而成。每個蝴蝶結的兩端,都是連結較為緊密的部分,這種部分在圖形上被叫做Strongly Connected Component (SCC),中文叫做強連通單元,顧名思義,位在這個結構的網站裡面,彼此之間的連通性比起位在蝴蝶結其他部分的網站會來得高。Mr. Wednesday提到的在真實世界中的小世界現象( Small world phenomenon),其實在網路上已經有相應的研究,Compaq以及IBM的研究員在2002年ACM SIGIR Forum(全世界資訊擷取的最高論壇之一)發表了一篇論文Taxonomy of Web Search,裡面就提到了結論:在網路上,如果兩個網站之間有連結的話,那麼平均的距離是7個連結。也就是說,隨便兩個網站,你可以點七次連結就從其中一個網站跳到另外一個,這個有趣的結論跟真實世界中的六度分離只差了1!顯見網路世界雖大,但也跟真實世界相去不遠,人與人的距離在網路上其實一樣緊密。也顯現出人類的人脈觸角,在網路上也是以同樣的方式在向外延伸。當然啦,以上的結論有個但書,就是兩個網站之間必須存在連結,才會存在長度平均為7步的連結路徑,根據這篇論文當時的研究,如果當時你隨便抓兩個網站,有75%的機會這兩個網站彼此之間是找不到任何路徑把他們連結起來的,不過這份數據已經是2002年的老數據了,以網路發展的速度和最近一連串Social Network興起的情況來看,現在的網際網路,網站與網站之間的連結一定又更加緊密了。說不定我們最近再對網路的結構研究一次,就會發現網站與網站之間的平均距離已經縮短成恰恰是6了,就跟真實世界人與人的連結距離一模一樣!
Read Full Post »
Posted in Mr. Saturday, 專欄, 關於網路產業 on Feb 10th, 2007
Posted by Mr. Saturday PTT不會被取代,也不需要被取代,做為一個資訊交流的平台,PTT是非常成功的,快速而且方便。PTT不需要商業化,也可以創造出很大的價值,有價值並不代表營利,這些是我一直堅持的論點。國內外有很多Venture Capital都在評估買下PTT後可以創造出來的商業價值,躍躍欲試。但是就Mr. Saturday跟一些VC打聽過後得到的消息來看。PTT到了現在一直沒有被商業化,一方面是因為PTT管理者秉持資訊自由分享不受商業力量干擾的堅持,一方面是因為VC也覺得PTT商業化後實在沒啥利可圖。於是PTT就這樣一直到了今天。PTT上面大部分的看板對於廣告進入單純的資訊分享空間深惡痛絕,商業化之後鄉民們反彈的程度可想而知。 上一篇文章有談到流量,Mr. Saturday不得不再次強調流量是中立的,不同的應用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前一篇文章主要想要探討和拋出的議題是:流量可以怎麼樣被運用?同樣的流量轉移到Web上面,會產生怎麼樣的效果?PTT已經連結了台灣的眾多網民,但是緊密程度因為匿名的關係,發展相當有限。就像之前說的,人脈連結對於每個人都有價值,這跟營利和商業化毫無關係。每人每天貢獻給網路的流量是有限的,PTT本身吸收了大量的流量,但是因為先天的限制很難真正發展成social network,另外無名小站也佔去了台灣大部分的流量,但是無名小站卻不知進取、坐擁金礦卻不向下挖、不想辦法發展成一個連結使用者的完整的social network,每天就是把精力耗在處理設計不良頻頻出錯的系統和挨使用者的砲轟,白白浪費這麼多的流量。這兩者合併起來的效應會讓台灣難以發展出一個真正龐大且健全的人際連結網。畢竟台灣的人口數,很難再匯集這麼多的力量在同一個地方,撐起類似的超級大站。
Read Full Post »
Posted in Mr. Saturday, 專欄, 關於網路產業 on Feb 6th, 2007
Posted by Mr. Saturday “台灣的PTT效應 – Chapter 1″一文自貼出以來,沒想到短短幾天收到了網友相當多的回應,若不是朋友從批踢踢兔收集了一些評論給我看,還真不知道這篇文章原來已經在我討論的主角中(這樣講還滿怪的)被到處轉錄。首先歡迎各位網友直接到http://mmdays.wordpress.com直接留下您的寶貴評論,這個blog是我貼文的原始出處,我們也很歡迎大家跟我們一起討論,拋出議題給大家討論也是我本來的用意。
Read Full Post »
Posted in Mr. Saturday, 專欄, 關於網路產業 on Feb 3rd, 2007
Posted by Mr. Saturday 無論從甚麼樣的角度來看,PTT這個BBS站都算台灣資訊網路界的一大奇蹟,從以前草創時期沒有多少使用者,到現在隨時都有六萬人掛站的超級大站 ,這十年間的成長實在令人訝異,還依稀記得PTT大概是Mr. Saturday剛進大學的那一年開始起飛,那個時候的上線人數並沒有像現在如此可觀,單日能夠衝高到數千人已算罕見。幾日前台灣有些關於PTT的報導,據估計現在使用者人數已經有75萬人,算起來台灣不過兩千三百萬人,約莫每30個人就有一個人在使用PTT。這樣的比例實在不算小。BBS對於我們那個時候的大學生活也是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上大學之前,我根本沒有接觸過BBS,不過上大學開學才沒幾天,馬上就學會上B打B了,也是因為BBS在使用上實在是太容易上手了。所以那個時候,不上BBS的人總是會被班上或多或少認為是個怪人或是孤癖的人,很多資訊和班上八卦不上BBS也根本沒有辦法跟上,BBS儼然成了大學生的全民運動。那個時候系上的老師覺得我們大學生實在是很怪,明明聊天的對象就坐在你的對面,為什麼我們不開口直接對話,而要在BBS丟水球丟個半天呢?只能說,這真的是屬於我們這個世代的文化。這代表的是一種網路時代來臨、使用者上網行為丕變的轉戾點。至少對於台灣廣大的網民們來說是這樣。 相當神奇的一件事情是,台灣的PTT並沒有因為全球資訊網技術逐漸進步而被淘汰,反而到了今日成長更加茁壯,連無名小站都是靠PTT這個老大哥捧紅的。很多人也在PTT上面做起了生意,越來越多各式各樣的special interest group在PTT上面群聚,彼此分享資訊。一堆的記者現在每天都在PTT逡巡,看看最近鄉民們又在做些甚麼事情、談些甚麼樣的話題,或是看看鄉民們對於一些即時新聞的評論,然後拿起相機拍下BBS的畫面放到電視新聞上播放,也有的記者跑到PTT上面去抄一些網友內容不錯的文章,恣意加到自己的報導裡面。雖然在這邊可以看到台灣記者的外行和不專業(所以現在八卦板很多人都會推文叫記者不要到板上抄文章,也有人直接在上面稱記者為《妓者》,也有一群人開了Media-Chaos板來專門罵台灣一些腦殘的記者),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同時也看到了PTT對於台灣社會的影響程度。Instant Messenger風行、網路技術的更多元化及成熟,似乎完全沒有對PTT造成衝擊。毫無疑問地,PTT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最大程度,促進了台灣資訊的交流和許多經濟活動。但是這裡Mr. Saturday要拋出一個議題,討論PTT對於台灣的其他一些可能是負面的效應。這些問題可能永遠也沒有答案,但是我覺得值得我們深思。Mr. Saturday也希望後續關於PTT的文章能夠繼續深入探討這些問題。
Read Full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