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設計師不可不注意的五件事
Posted in Mr. Friday, 專欄, 關於設計 on Mar 10th, 2007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衡量「好的程式設計師」的一把尺,也許標準人人不同,但如果缺了這五項該注意的事,這個人肯定難以成為出類拔萃的程式設計師。謹以此心得,紀念過去那些沒有睡眠的夜晚、奉獻在無用程式的心力上T__T
網路, 產業, 資訊, 觀察, 生活, 電影, 技術, 新知, 科技, 媒體, 趨勢, Web 2.0
Posted in Mr. Friday, 專欄, 關於設計 on Mar 10th, 2007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衡量「好的程式設計師」的一把尺,也許標準人人不同,但如果缺了這五項該注意的事,這個人肯定難以成為出類拔萃的程式設計師。謹以此心得,紀念過去那些沒有睡眠的夜晚、奉獻在無用程式的心力上T__T
Posted in Apple, Microsoft, Mr. Friday, 娛樂, 專欄, 關於媒體 on Mar 3rd, 2007
Posted by Mr. Friday 在正文開始之前, 先讓大家看一個蠻炫的的東西, 這是曾開發出KaZaA與Skype兩套知名P2P應用軟體的團隊最新力作: Joost Joost是一個典型的VOD (Video On Demand)的應用程式, 在電腦上撥放媲美電視上的看得到的高畫質影片, 根據該團隊以往的紀錄, 這套軟體應該也是基於P2P的分享原則, 使用者可以提供影片給別人觀看, 影片下載過程中同時也要分享自己的上傳頻寬. 類似的軟體還有已經相當知名的PPStream (以撥放Live影片為主). 不過Joost的介面做得實在相當炫麗, 剛看到還以為是哪個3D電玩遊戲呢. Joost現在還在測試中, 大家可以試著上去註冊測試帳號來用, 不過似乎有點難取得. (從同事那邊借來的帳號, 這是他說的).
Posted in Business, Mr. Friday, 專欄, 關於網路產業 on Feb 27th, 2007
Posted by Mr. Friday 最近web 2.0的議題炒得沸沸揚揚, 許多報章雜誌甚至blogger本身都很愛提起這個字眼. 這一波網路熱潮到底”又”還能持續多久, 很多人都抱著看好戲的心態. 不過姑且不論這一波網路熱潮到底會不會再破滅, 其中一句話倒是引起我的興趣. 什麼話呢? 就是這些新興服務都打著”讓使用者自己創造有價值的內容”云云. 這句話倒是點出很多新興服務的共通點(倒不見得舊有服務沒有, 而是說最近興起的服務都有這種趨勢) : 鼓勵使用者分享. 以吸引更多的使用者參與. 如果再更深入一點的想的話, 其實這句話描述的是資訊流創造與使用的過程. 以往大家印象深刻Amazon, Yahoo!等網站, 使用者在上面獲得的資訊往往來自於特定的來源:要嘛是網站本身, 要嘛是廣告商或其他特定網站的資訊, 使用者只能處於被動接收的狀態; 不過最近開始流行的網站, 例如digg(或是國內的HemiDemi)和Youtube, 你所看到大部分的資訊, 都來自地球某個角落的另外一個人, 而你自己本身在觀看之餘, 也能夠參與分享, 形成一個正向的迴圈. 就是這段話, 激起了Mr. Friday我偶然的一個念頭:既然這些網站在資訊流(information stream)的創造與使用上有如此的差異, 那麼從這個差異的型態出發, 是不是能夠規劃出一種分類模式, 把大部分的網站都納入其中呢? 話說我一直覺得舊型的B2B, B2C, C2C分類得頗粗糙, 因為這完全是以”如何賺錢”為出發點的分類方式, 但不是所有網站都以營利為目的, 因此也不適合分類非營利網站. 好, 廢話說完了, 我試著從上述的角度出發規劃, 結果我得到下面這個圖: 這個圖表有幾個要解釋的地方. x軸代表使用者上站後, 所得到的有價值的資訊, 大部分是由誰所提供? 左邊是單一的content provider, […]
Posted in Mr. Friday, 圖書, 專欄, 關於媒體, 關於網路產業 on Feb 24th, 2007
Posted by Mr. Friday 大家好,在這裡跟大家拜個晚年,不知道各位在春節時都做了哪些事情?有沒有去哪些地方玩呢? Mr. Friday春節時候逛誠品(天,他們可真夠敬業的,這個時候還繼續上班),逛到了一本書,內容很有趣,探討當下的流行文化對一般民眾的影響,書名叫做開機:START。 (圖:作者Steven Johnson,譯者蔡孟璇,早安財經文化出版) 探討流行文化的書不是已經有很多了嗎?探討電視、電影電玩對大家的影響,通常這些書要碼不痛不癢的單純敘述文化演進史,要碼就是找出其中關於性、暴力、同性戀、種族歧視之類的橋段,進行所謂後現代式再現的探討。不過這本書相當地特別,它提出了一個相當罕見的觀點:這些流行文化媒體,有益我們的智力發展,就像閱讀小說一樣。等等,你是說…打電動有助智力發展?是低你沒聽錯,本書宣稱,打電玩、看電視影集、看電影有助於我們大眾的智力發展。WOW,這下所有愛打電動的小孩們都急著要跟父母邀功,要求再多打幾小時了XD。
Posted in Mr. Friday, 圖書, 專欄, 小說, 關於網路產業 on Feb 16th, 2007
Posted by Mr. Friday 前幾天有一篇這樣的報導: 共創1本小說 百萬網友掰翻了 聯合新聞網 記者: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有人說,人人心中都有一部小說,如果一百萬人合作寫一個故事,結果會怎樣?英國「企鵝」出版集團和德蒙特福大學把這個想法實現,2月1日起推出網頁,邀請全球百萬網友共同撰寫定名為「百萬企鵝」的小說。這個別開生面的計畫運用「維基百科」的維基程式,在為期六周內,任何人都可上amillionpenguins.com網站參與創作,並可編輯、刪節、更改別人的文字,共同完成首部「維基式小說」。…(略) 這篇新聞其實來得有點晚。大家都知道wiki是一個基於鼓勵共同創作的平台,共寫一本小說算是它最基本的應用功能之一。不過除了共同編輯百科全書、共同寫小說、當作議題論壇之外,還可以拿來做什麼?
Posted in Google, Mr. Friday, 專欄, 關於網路產業 on Feb 10th, 2007
Posted by Mr. Friday 今天Mr. Friday要來聊一個現在不那麼熱門、不過也曾經在網路及原產業界引起一陣風波的主題:網路新聞,以及所謂「個人化的網路新聞」。看到這主題請大家別搞錯了,我要講的不是「明日報個人新聞台」,而是根據使用者的偏好、決定內容的「個人化網路新聞」。 大家習慣的網路新聞是長什麼樣子?是MSN登入時強迫推銷的MSN新聞、Yahoo網路新聞、聯合新聞網,還是PTT上被鄉民推來推去的轉錄新聞?如果大家還記得,前段提到的「明日報」本來也是一家新聞社,不過它只透過網路當媒介,在成立當時引起不少話題,像是新聞的時效性應該要有多長、內容應該多久更新一次等等,有人認為是劃時代的革命,也有人認為它是達康泡沫衝過頭、無法做長久。無論爭論結果如何,明日報成立之後經濟狀況一直不佳,撐了一年之後終於倒掉了,只剩下名稱為「個人新聞台」但跟新聞無關的Blog。在明日報掛點之後,很多人覺得在網路上做新聞沒什麼機會,紛紛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上去,網路新聞只變成傳統媒介(電視、報紙)的延伸,雖然傳統媒體的閱讀率越來越低、網路的閱讀量越來越高,但在內容上,網路新聞充其量只是把舊有媒體上的東西放到網路上去給人瀏覽而已。這也就成了今日大家所看到的網路新聞面貌。 話說到這,Mr. Friday忍不住會覺得,網路新聞不見得是沒有機會,不過在時機未成熟(網路在當時並未成為主流民眾閱讀來源的媒介之一、即使現在成立也嫌太早)、燒錢又燒得太快的情況下,明日報很可惜的成了第一批達康泡沫破滅的炮灰之一。不過就算明日報存活到今日,我認為它還是有一項重要的缺陷,那就是並未根據平台特性、導致在發展上產生侷限性。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讓我們來看一下Google News的例子。
Posted in Mr. Friday, 娛樂, 專欄, 關於網路產業 on Feb 3rd, 2007
Posted by Mr. Friday 前面Chapter 2談到我認為台灣數位音樂在唱片廠商在對線上下載仍懷有疑慮, 遲遲不敢擁抱合法下載的情形下, 會走向類似線上遊戲模式, 透過手機GSM連線驗證音樂檔案合法性, 再從MP3手機撥放出來. 看到這裡有人也許會問, 類似的東西應該已經有了吧? 比如說, Sony的W850i, 身兼3G與GSM雙重模式, 提供USB 2.0, Bluetooth 2.0 及A2DP藍芽傳輸, 橫式全螢幕播放 … 音樂模式則可以透過網路商店付費下載聆聽最新的MP3音樂. 等等, 這裡說的是直接下載MP3到手機聆聽, 而不是透過網路認證的, 這樣不是更方便更好用嗎? Ok. 這篇之中呢, 我要來分析一下, 數位行動音樂(聯合手機網路的數位音樂模式我一概如此稱呼)可能提供的各種模式與挑戰. 話說在前頭, 這篇也只是預測分析而已, 真實世界的結果也許會大出你我的意料之外, 如果預測錯誤, 可不要來打我啊…呵呵 在推行行動音樂的時候, 會出現以下幾個可能的問題: 1. 如何避免檔案的盜版複製? 2. 數位音樂的下載與管理平台是電腦還是手機? 3. 數位音樂的收費模式流程與定價要多少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