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by Mr. March 今天我想介紹的是關於國外的一些健康照護的網站,這些網站運用了人際關係網路的概念亦或是結合一些輔助測定工具在他們的網站上,也就是將社交網路和IT系統的力量導入到健康照護之中。 在過去,人們對於提高所謂的健康指引遵從度這件事情已經下了很多功夫,例如讓使用者要從盒子裡拿藥出來時要玩一個小遊戲一類的(這個設計還是有專利的!),或是利用器材來遠端監控一類的,現在,人們在這件事情上面有了新的想法,結合IT系統和社群網路,利用社交的力量來督促人們改善自己的健康。 這些網站的最大目標就是透過人際關係網路,或是為使用者設定一個目標來達成,來督促網站的使用者改善他們的健康習慣,並且達到預防慢性疾病的效果,基本上目前人們對於慢性疾病的預防可以說是越來越重視,因為慢性疾病佔全世界人口的死因和病因的比例越來越高,但是預防慢性疾病所需要的良好習慣卻難以養成,於是人們就想到,利用社交網路和其他的一些機制可能可以幫助我們達成這個目標,於是就有人試著將健康照護和IT系統和社群網路做一個結合。
Category Archive for 'Web 2.0'
免費經濟模式初探
Posted in Crowdsourcing, Mr. Thursday, Web 2.0, 數學, 神經生物 on Dec 15th, 2011
Posted By Mr. Thursday 聽到「免費」兩個字,也許多數人會想到不勞而獲、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等等。然而在這個真實的世界裡,是否可能實現免費又公平的經濟模式?免費經濟是否就是共產主義?現有的經濟制度是否不好?需要大費周章地去思考怎樣子讓免費經濟合情合理地實現在這個世界上? 我個人之所以會思考這個問題,起始點是自由軟體以及分享數位內容的問題開始,當我一邊思考,一邊發現這些問題牽涉到了錢和商業,所以是個經濟問題。繼續思考下去,發現不但是經濟問題,其實是和人有關的社會制度問題。最後,更發現這其實是食物鏈問題的延伸,以及能源開發的物理問題。 也許到這邊各位讀者還無法了解,軟體開放,最後怎麼會牽涉到能源開發的問題?就讓本篇文章從這些角度,依序探討免費經濟和開放軟體,在這些層面可能會牽涉到的問題,以及個人對這些問題提出的建議解法,並論證是否因此可以合情合理的,讓免費經濟模式,出現在真實的世界裡面。 文章最後也附上三杯雞尾酒:太陽能發電原理淺介、Wnt Signaling Pathway淺介、以及Catalan Number淺介,並預祝聖誕快樂和新年快樂!
Groupon 申請上市, 網路的泡沫準備要爆了 ?
Posted in Groupon, Mr. Saturday, Web 2.0 on Jun 5th, 2011
最近很多人在談論網路的第二次泡沫, 因為 LinkedIn 等公司以非常離譜的價錢在 Nasdaq 上市, 這家公司 2010 年的淨利為 185 萬美金, 折合新台幣 5300 萬元, 但是根據最新 Nasdaq 的收盤價, LinkedIn 的市值大約是 2100 億台幣 一家一年賺不到一億的公司, 竟然有高達 2100 億台幣的市值, 本益比高達 1163 ! 回頭看看 Google 這家公司, 本益比: 20.3, 也就是說, 現在市場對於 LinkedIn 這家公司的看法, 認為它未來發展的潛力大概是 Google 的 60 倍 Google 的 60 倍 … ?
我們還需要圖書館嗎?
Posted in Business, Crowdsourcing, eBook, Mr. Friday, Web 2.0, 圖書, 專欄, 網路新聞, 關於網路產業 on Mar 13th, 2011
大家都曉得現在出版業遇到的問題跟十年前的音樂產業很像。那麼音樂產業在轉型的過程中,曾經出現過”圖書館”(或說類似的數位典藏概念)這回事嗎?然後它的下場又是什麼呢?未來,我們還需要圖書館嗎?
10個網路公司該知道的問與答 by Mary Meeker
Posted in Amazon, Apple, Facebook, Google, Mr. Halloween, Web 2.0, 經濟學, 關於網路產業 on Jan 16th, 2011
這篇是其實前陣子Web 2.0 Summit 中的一個演講,跟其他人演講比起來,這篇多了很多實用的數據,完全是由商業的角度來分析,我個人是覺得蠻具有參考價值的,在這就分享給大家,在開始前,我必須承認標題”網路公司”翻得並不好,原文的標題是”Internet execs”,這通常是在公司有網路服務這塊裡最高領導人,所以應該是泛指任何有網路服務的公司,但是我google了半天,我找不到這個中文叫什麼,假如有人知道,請跟我說,我會進行修正。 Mrs. Meeker 一共提出了10個方向,我在此分別說明: 1. 全球化: 目前46%的網路使用者,只在於五個國家,分別是美國,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除了美國以外,其他四國使用網路人口數佔總人口都低於或是接近40%(印度只有5%),最多利用手機上網的國家是美國和日本,但是值得一題的是,去年中國用手機上網的成長率是941%,Mrs. Meeker還舉了兩個超高成長的產品,一個是facebook,另一個是QQ,這兩個註冊人數差不多,但是facebook是以現實生活中分享為主,QQ則以虛擬人物為主。重要的是,你知道在世界上有哪些公司作得比你們公司還好,你有去學習他們嗎?
玩家外包 (Crowdsourcing) – 社群改變遊戲規則
Posted in Business, Crowdsourcing, Mr. Saturday, Web 2.0, 圖書 on Jan 9th, 2011
網路社群從虛擬世界開始發展, 現在跨入實體, 徹底改變我們生活的方式, 相信大家都曾經在網路上團購, 買吃的買用的, 省下一大筆錢.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 社群現在也以群眾的智慧, 改變了公司治理的方式. 群眾外包簡而言之, 就是借助群眾的智慧來解決問題,
從開放/封閉觀點看 iOS v.s Android
Posted in Business, Case Study, Mr. Valentine's Day, Web 2.0 on Dec 24th, 2010
Posted by Mr. Valentine’s Day Photo Courtesy: eWeek europe 最近因為因緣際會,看了好些與創新理論相關的書籍。其中創新理論權威、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克里斯汀生所著《創新者的解答》一書,我個人認為頗有意思,尤其對於開放系統與封閉系統孰優孰劣的辯證,對於 iOS 與 Android 的勝負或許有點參考價值,在此與各位讀者分享與討論,以下一部分是受到克氏理論的啟發,另一部分則是我個人的詮釋。 近來 iOS 與 Android 兩大 smart phone 平台之爭,頗受注目。有人認為,iOS 有統一的界面與互動設計,因此帶來較佳的使用者體驗,最終必將勝出無疑;相反的,也有不少人(搞不好比前者更多一點)認為 Android 的開放系統,有助於帶來更豐富的 content 與 app,是所謂得道多助,必定能打敗 iOS,一統 smart phone 江山。 兩種說法當然都有道理,封閉系統有封閉系統的優點,開放系統有開放系統的優點。有人說,封閉系統就像獨裁政體,短期間之內很有效率,但最終將不敵正義的開放系統(正義的民主陣營?)。這樣的講法,乍聽之下很容易讓人接受,但眼前就有一個很大的反例 — 正義的 Linux 何時才要打敗邪惡的 Window$ 呢?哪有打了這麼久,正義的一方不但沒贏還被打趴在地上的道理呢?舖梗舖這麼久除非編劇是富奸?(附帶一提,以目前而言 Linux 與 Window$ 的市佔率分別為 0.93% 與 90.81%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