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mbleUpon 就像是一個 Website 的資料庫,裡面有各種形形色色的網站、影片、相簿…等等,在開始試試手氣之前,先在首頁下載安裝它所提供的瀏覽器工具列,目前支援的瀏覽器包括 IE 及 Firefox 兩種,安裝完成後就可以透過工具列上的 “Stumble!” 按鈕開始隨機瀏覽網站,每按一下,StumbleUpon 就會從資料庫中挑選一個網站。
Category Archive for 'Business'
來自Yahoo!的網站分析工具
Posted in Google, Microsoft, Mr. Wednesday, Web 2.0, Yahoo!, 網路新聞, 關於網路產業 on Apr 17th, 2008
前不久Yahoo!才買下了IndexTools這家企業級網站分析服務供應商。根據IndexTools的COO,Dennis Mortensen,在他的部落格上表示,未來Yahoo!將會尋著Google與Microsoft推出免費網站分析工具的腳步,也將IndexTools以免費的方式推出。
FriendFeed 結合了各家網站的服務,像是 Google Reader、Blog Feed、Flickr、Twitter…等等,只要透過簡單的介面設定,很快就可以把自己擁有的眾多服務給集合起來,這些集合起來的資訊就像 Twitter 一樣依照時間一條條的列在網頁上。每個在 FriendFeed 申請帳號的使用者,都擁有一個專屬的網址(http://friendfeed.com/xxx),如果你的朋友也在 FriendFeed 申請帳號,你就可以直接到朋友的網址上觀看這位朋友擁有服務的最新訊息。就像是另外一種 Twitter 一樣,使用者也可以在 FriendFeed 上直接訂閱朋友們的訊息,只要朋友有新的訊息,都會列在朋友那一個網頁裡面。
Google面對企業用戶的新服務: Google Solutions Marketplace
Posted in Business, Google, Mr. Wednesday, Web 2.0, 網路新聞, 關於網路產業 on Apr 11th, 2008
這個市集目前主要著眼於Google Apps與Google Enterprise Search,希望吸引對Google Solutions有興趣的企業用戶,讓企業可以在原本的工作環境內大量利用Google發展的應用軟體或服務。Google Solutions Marketplace並不代管第三方提供的服務,而是讓第三方開發人員可以創建關於自己服務的黃頁,條列能夠提供的服務與實際的展示,此外也整合了 Google Checkout與Google Analytics。
Flickr可以上傳影片了
Posted in Mr. Wednesday, Web 2.0, Yahoo!, 影片, 網路新聞, 關於網路產業 on Apr 9th, 2008
flickr推出的這個新功能目前僅限於Pro帳戶可以上傳,一般用戶僅能觀賞。每則影片大小限制在150MB以下,時間長度為90秒內。根據flickr的產品經理Kakul Srivastava表示,這個時間長度的限制不是因為怕flickr搶走Yahoo Video的用戶,Yahoo Video是提供一個地方讓使用者儲存並分享他們創作的大影片,而對於flicrk video的願景,是想把它推廣成一個較長版本的相片。既然如此,flickr是如何將影片跟既有的相片做整合呢?從flickr的網站可以發現,影片與相片一樣排排站,除了多了一個播放鍵沒有任何差異,使用者可以直接點擊進去看到完整得影片資訊,包括標籤,其他使用者的評論與metadata等,甚至也可以直接在thumbnail模式下直接播放,還滿方便的。
梁容輝: 活用網路的教學
Posted in Mr. Monday, Research, Web 2.0, 專欄, 觀點 on Apr 5th, 2008
我想就在於技術專家一貫的思維: 好的產品自然會有口碑;好的文章自然會遠播。這樣子的想法是對的,也是錯的。對的是,沒錯,在長久的時間的証明之下,好的東西最後還是會浮出,但是有多長,要多長? 在沒有行銷的催化劑之下,這個長度是未知數。錯誤的想法是低估了傳播的阻力,雖然 Web 上面傳播的阻力已經比實體來的小了,但是並不是大家所想像的那麼小。如果仔細思考一下,數千萬個 Page 在爭著 Google 搜尋關鍵字的前 10 大排名,就會知道這個阻力有多大了。
Research 2.0
Posted in Mr. Monday, Research, Web 2.0 on Apr 4th, 2008
Posted by Mr. Monday 方才偶然在 YouTube 上面看到了台大莊永裕教授在 “科技來自於生活論壇” 的演講,演講的內容是有關如何利用 Web 的力量或者是說,大眾的力量來做研究,演講內容非常好,這邊跟大家分享。而這方面的討論,在我之前的專文 “玩遊戲,做研究” 當中也有提到。我以為,真正的精隨就是開放 (Open)。因為只有 Open 的 Mind,才能想出更有創意的研究,我是這麼認為的。而更為開放的心胸,則會有更多開放的討論,而更多開放的討論就會激發出不同的想法。 當然,做為一個研究者的角度來說,自己在做的東西完全 Open 似乎有害於自己的 Publication,因為在研究論文發表的世界也是無比競爭的。任何想法可能在隔半個地球另一端的人也可能正在發想,而誰先想出來了,誰先投了期刊,誰就獲得了 Credit。如果我完全 Open 了我的研究資料的話,這無異是幫助自己的競爭對手? 也許是,也許不是。是的部份是,我們的確幫助了別人的成長;不是的部份是,別人的成長,在某些地方也會幫助了我們,他們或許藉由我們所公佈的研究資料而獲得了新的想法,而你藉由他的想法,又獲得了新的想法。所謂的研究不就是大家互相站在大家的肩膀上面嗎? 每一篇研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面往前而行,而如果這個由大家所建構起來的 “巨人” 更為高大的話,那身為一個研究員不就能夠看的更為寬廣,更為遙遠了? 想想我們現在所認為的常識像是地心引力或是網路概念等,就會曉得我們的巨人在幾個世紀來已經長的多高了。 這讓我想到 M.C. Escher 的經典作品 “Drawing Hands“: 所以,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Open Your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