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by Mr. Wednesday 繼前一陣子看到diggirl這個網站的出現後,最近又發現了一個網路上好玩的應用,叫做Web Allusive Relation Map(WARM)。該服務目前是以無名小站(Wretch)上的使用者為基礎,提供許多有趣且實用的人際關係分析服務。記得在Mr. Wednesday的前一篇文章”全自動正妹排行榜“中有提到,無名小站的網頁中其實提供了許多有用的資料可以將無名小站所有的使用者建立起一個人際網路(Social network)。
Read Full Post »
Posted in Google, Mr. Friday, 專欄, 關於網路產業 on Feb 10th, 2007
Posted by Mr. Friday 今天Mr. Friday要來聊一個現在不那麼熱門、不過也曾經在網路及原產業界引起一陣風波的主題:網路新聞,以及所謂「個人化的網路新聞」。看到這主題請大家別搞錯了,我要講的不是「明日報個人新聞台」,而是根據使用者的偏好、決定內容的「個人化網路新聞」。 大家習慣的網路新聞是長什麼樣子?是MSN登入時強迫推銷的MSN新聞、Yahoo網路新聞、聯合新聞網,還是PTT上被鄉民推來推去的轉錄新聞?如果大家還記得,前段提到的「明日報」本來也是一家新聞社,不過它只透過網路當媒介,在成立當時引起不少話題,像是新聞的時效性應該要有多長、內容應該多久更新一次等等,有人認為是劃時代的革命,也有人認為它是達康泡沫衝過頭、無法做長久。無論爭論結果如何,明日報成立之後經濟狀況一直不佳,撐了一年之後終於倒掉了,只剩下名稱為「個人新聞台」但跟新聞無關的Blog。在明日報掛點之後,很多人覺得在網路上做新聞沒什麼機會,紛紛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上去,網路新聞只變成傳統媒介(電視、報紙)的延伸,雖然傳統媒體的閱讀率越來越低、網路的閱讀量越來越高,但在內容上,網路新聞充其量只是把舊有媒體上的東西放到網路上去給人瀏覽而已。這也就成了今日大家所看到的網路新聞面貌。 話說到這,Mr. Friday忍不住會覺得,網路新聞不見得是沒有機會,不過在時機未成熟(網路在當時並未成為主流民眾閱讀來源的媒介之一、即使現在成立也嫌太早)、燒錢又燒得太快的情況下,明日報很可惜的成了第一批達康泡沫破滅的炮灰之一。不過就算明日報存活到今日,我認為它還是有一項重要的缺陷,那就是並未根據平台特性、導致在發展上產生侷限性。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讓我們來看一下Google News的例子。
Read Full Post »
Posted in Mr. Saturday, 專欄, 關於網路產業 on Feb 10th, 2007
Posted by Mr. Saturday PTT不會被取代,也不需要被取代,做為一個資訊交流的平台,PTT是非常成功的,快速而且方便。PTT不需要商業化,也可以創造出很大的價值,有價值並不代表營利,這些是我一直堅持的論點。國內外有很多Venture Capital都在評估買下PTT後可以創造出來的商業價值,躍躍欲試。但是就Mr. Saturday跟一些VC打聽過後得到的消息來看。PTT到了現在一直沒有被商業化,一方面是因為PTT管理者秉持資訊自由分享不受商業力量干擾的堅持,一方面是因為VC也覺得PTT商業化後實在沒啥利可圖。於是PTT就這樣一直到了今天。PTT上面大部分的看板對於廣告進入單純的資訊分享空間深惡痛絕,商業化之後鄉民們反彈的程度可想而知。 上一篇文章有談到流量,Mr. Saturday不得不再次強調流量是中立的,不同的應用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前一篇文章主要想要探討和拋出的議題是:流量可以怎麼樣被運用?同樣的流量轉移到Web上面,會產生怎麼樣的效果?PTT已經連結了台灣的眾多網民,但是緊密程度因為匿名的關係,發展相當有限。就像之前說的,人脈連結對於每個人都有價值,這跟營利和商業化毫無關係。每人每天貢獻給網路的流量是有限的,PTT本身吸收了大量的流量,但是因為先天的限制很難真正發展成social network,另外無名小站也佔去了台灣大部分的流量,但是無名小站卻不知進取、坐擁金礦卻不向下挖、不想辦法發展成一個連結使用者的完整的social network,每天就是把精力耗在處理設計不良頻頻出錯的系統和挨使用者的砲轟,白白浪費這麼多的流量。這兩者合併起來的效應會讓台灣難以發展出一個真正龐大且健全的人際連結網。畢竟台灣的人口數,很難再匯集這麼多的力量在同一個地方,撐起類似的超級大站。
Read Full Post »
Posted in Mr. Monday, 關於網路產業 on Feb 7th, 2007
Posted by Mr. Monday 發現Googlified的每週一片還真不錯,上個禮拜是Anti-Google,這個禮拜是Web2.0介紹影片。製作的非常好,是由堪薩斯州裡的Digital Ethnography團體所製作。
Read Full Post »
Posted in Mr. Saturday, 專欄, 關於網路產業 on Feb 6th, 2007
Posted by Mr. Saturday “台灣的PTT效應 – Chapter 1″一文自貼出以來,沒想到短短幾天收到了網友相當多的回應,若不是朋友從批踢踢兔收集了一些評論給我看,還真不知道這篇文章原來已經在我討論的主角中(這樣講還滿怪的)被到處轉錄。首先歡迎各位網友直接到http://mmdays.wordpress.com直接留下您的寶貴評論,這個blog是我貼文的原始出處,我們也很歡迎大家跟我們一起討論,拋出議題給大家討論也是我本來的用意。
Read Full Post »
Posted in Mr. Saturday, 專欄, 關於網路產業 on Feb 3rd, 2007
Posted by Mr. Saturday 無論從甚麼樣的角度來看,PTT這個BBS站都算台灣資訊網路界的一大奇蹟,從以前草創時期沒有多少使用者,到現在隨時都有六萬人掛站的超級大站 ,這十年間的成長實在令人訝異,還依稀記得PTT大概是Mr. Saturday剛進大學的那一年開始起飛,那個時候的上線人數並沒有像現在如此可觀,單日能夠衝高到數千人已算罕見。幾日前台灣有些關於PTT的報導,據估計現在使用者人數已經有75萬人,算起來台灣不過兩千三百萬人,約莫每30個人就有一個人在使用PTT。這樣的比例實在不算小。BBS對於我們那個時候的大學生活也是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上大學之前,我根本沒有接觸過BBS,不過上大學開學才沒幾天,馬上就學會上B打B了,也是因為BBS在使用上實在是太容易上手了。所以那個時候,不上BBS的人總是會被班上或多或少認為是個怪人或是孤癖的人,很多資訊和班上八卦不上BBS也根本沒有辦法跟上,BBS儼然成了大學生的全民運動。那個時候系上的老師覺得我們大學生實在是很怪,明明聊天的對象就坐在你的對面,為什麼我們不開口直接對話,而要在BBS丟水球丟個半天呢?只能說,這真的是屬於我們這個世代的文化。這代表的是一種網路時代來臨、使用者上網行為丕變的轉戾點。至少對於台灣廣大的網民們來說是這樣。 相當神奇的一件事情是,台灣的PTT並沒有因為全球資訊網技術逐漸進步而被淘汰,反而到了今日成長更加茁壯,連無名小站都是靠PTT這個老大哥捧紅的。很多人也在PTT上面做起了生意,越來越多各式各樣的special interest group在PTT上面群聚,彼此分享資訊。一堆的記者現在每天都在PTT逡巡,看看最近鄉民們又在做些甚麼事情、談些甚麼樣的話題,或是看看鄉民們對於一些即時新聞的評論,然後拿起相機拍下BBS的畫面放到電視新聞上播放,也有的記者跑到PTT上面去抄一些網友內容不錯的文章,恣意加到自己的報導裡面。雖然在這邊可以看到台灣記者的外行和不專業(所以現在八卦板很多人都會推文叫記者不要到板上抄文章,也有人直接在上面稱記者為《妓者》,也有一群人開了Media-Chaos板來專門罵台灣一些腦殘的記者),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同時也看到了PTT對於台灣社會的影響程度。Instant Messenger風行、網路技術的更多元化及成熟,似乎完全沒有對PTT造成衝擊。毫無疑問地,PTT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最大程度,促進了台灣資訊的交流和許多經濟活動。但是這裡Mr. Saturday要拋出一個議題,討論PTT對於台灣的其他一些可能是負面的效應。這些問題可能永遠也沒有答案,但是我覺得值得我們深思。Mr. Saturday也希望後續關於PTT的文章能夠繼續深入探討這些問題。
Read Full Post »
Posted in Mr. Friday, 娛樂, 專欄, 關於網路產業 on Feb 3rd, 2007
Posted by Mr. Friday 前面Chapter 2談到我認為台灣數位音樂在唱片廠商在對線上下載仍懷有疑慮, 遲遲不敢擁抱合法下載的情形下, 會走向類似線上遊戲模式, 透過手機GSM連線驗證音樂檔案合法性, 再從MP3手機撥放出來. 看到這裡有人也許會問, 類似的東西應該已經有了吧? 比如說, Sony的W850i, 身兼3G與GSM雙重模式, 提供USB 2.0, Bluetooth 2.0 及A2DP藍芽傳輸, 橫式全螢幕播放 … 音樂模式則可以透過網路商店付費下載聆聽最新的MP3音樂. 等等, 這裡說的是直接下載MP3到手機聆聽, 而不是透過網路認證的, 這樣不是更方便更好用嗎? Ok. 這篇之中呢, 我要來分析一下, 數位行動音樂(聯合手機網路的數位音樂模式我一概如此稱呼)可能提供的各種模式與挑戰. 話說在前頭, 這篇也只是預測分析而已, 真實世界的結果也許會大出你我的意料之外, 如果預測錯誤, 可不要來打我啊…呵呵 在推行行動音樂的時候, 會出現以下幾個可能的問題: 1. 如何避免檔案的盜版複製? 2. 數位音樂的下載與管理平台是電腦還是手機? 3. 數位音樂的收費模式流程與定價要多少才合理?
Read Full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