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C CEO Barry Diller宣稱在未來兩年內將推出中文版的Ask.com,並計畫在中國投資1億美元成立網路公司,不過他未來提供其它更具體的訊息。Ask.Com是IAC(InterActiveCorp)集團旗下的搜尋引擎,前身為Ask Jeeves,目前在美國網搜的市佔率為第四名(前三名分別為Google, Yahoo與Microsoft)。 相關連結 Wikipedia Ask.com 資料來源 OnlineWSJ, Wangtam
Category Archive for '關於網路產業'
這無疑又是 Google Apps 的一次重大勝利,Google 已經與瑞士第二大電信公司達成合作協議,之後將由 Google Apps 提供該電信公司用戶電子郵件的服務.如果各位讀者有在使用 pixnet 的話,應該知道 pixnet 可以說是國內率先採用 Google Apps 作為其電子郵件服務的 BSP (Blog Service Provider),而 Google Apps 現在作為企業內部和外部的解決方案,觸角一直不斷地往外延伸,除了越來越多的大學和校園陸續採用 Google Apps 作為內部資訊服務的基礎設施之外,很多中小企業的內部也開始採用這個不用自己煩心的 IT 解決方案.畢竟這些服務都有人幫你做好了,企業又何必砸大錢投資去重新發明輪子呢? 除了收取企業版的使用費之外,Google 的好處當然就是可以把代理的廣告推向越來越多的平台上面去,以及取得越來越多的使用者資訊.這次與瑞士的大電信公司 Sunrise 能夠合作,又將 Google 的勢力範圍涵蓋了更多歐洲的使用者.Google 似乎早已經不再是一個搜尋引擎,而是一個無所不在的平台. 資料來源:Mashable
Google搜尋力量的強大相信許多讀者已經親身體驗過,甚至用Google找出私人的電話住址也不是太奇怪的事了。但是您能想像用Google找出您在網路上使用的密碼嗎? 目前許多網站的使用帳號都會利用密碼保護,而存在資料庫中的密碼如果不是直接用明文儲存(通常不會這樣做,萬一被駭客入侵那後果不堪設想),就是會經由雜湊後(例如MD5或是SHA-1等hash function)再儲存。不久之前Cambridge University security team發生被駭客入侵的事件,駭客翻出了資料庫中的帳號密碼紀錄,但是密碼已經被MD5雜湊處理過所以無法直接使用。經過幾次字典法的嘗試失敗後,駭客把腦筋動到了Google身上,。駭客將本身創建的帳號調整到管理者的權限。駭客入侵的動作很快就被管理者發現,也將新建的帳號關閉,但是管理者進行了一些有趣的實驗希望找出駭客建立的帳號的密碼。在嘗試使用字典法失敗後,轉向從Google上尋找解答。直接把得到的密碼雜湊,20f1aeb7819d7858684c898d1e98c1bb,丟到Google上查詢,結果得到的搜尋結果都含有Anthony這樣的特徵,最後駭客使用這組密碼成功破解最後管理者終於找出了駭客使用的密碼。 原來是因為網頁URL透漏了這樣的訊息!許多程式或系統會用雜湊後的碼來當作網頁的索引,而進行雜湊時所使用的字串也經常與該網頁內容有關。簡單來說,Google成了一個超大的雜湊碼字典了。 資料來源:BLORGE.com
Google 推出了 Android 平台,讓很多期待 Google 直接推出自家手機的人相當意外.至於 Google 為什麼想要跨入行動通訊市場?以下的幾個圖表給了我們相當明確的答案.也許相當令人意外的一個事實是,線上廣告的市場,相對於整體的廣告市場,其實只佔了相當小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對於賺取廣告費用為生的 Google,有一大部分的錢是 Google 碰也碰不到的,因為這些錢根本就沒有流到網路上.雖然 Google 已經近乎壟斷搜尋市場,獲利也相當驚人,但是從以下的圖表我們可以發現,對於地方廣告來說,線上的地方廣告市場竟然僅僅佔了全體地方廣告的 7.2 % 而已,有超過一千億美金的市場 Google 沒法插手: 也因此,對於想要開拓新市場並且持續成長的 Google 來說,除了我們桌上的個人電腦之外,最有潛力的新市場不外乎就是就是我們人手一支 (甚至人手兩支) 的手機和行動通訊裝置了.MMDays 這裡另外提供一個資料給讀者,現在全世界有 30 億人在使用手機,Google 一但把自己的 pay-per-call 或是 pay-per-action 等等可能的廣告營收模式引入了我們的手機平台,將會成為非常可怕的一個獲利機器,這也就是為什麼 Google 與其急著推出自己的手機來和大廠競爭,倒不如趕快從平台的角度切入,一但平台開出來了,Google 更能順利地推展自己的廣告業務,在全世界的手機平台上賺錢,而不單單只是用自己的手機來賺錢. 網路雖然炒得火熱,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傳統廣告市場的規模,依舊是網路無法匹敵的,上表就告訴了我們,對於地方廣告市場而言,只有約四分之一的商家購買線上廣告,因為大部分的地方商家根本連網站都沒有,要他們去買線上廣告,怎麼可能呢?然而對於行動市場來說,行動通訊設備可以說是提供了地方廣告的一個切入點,畢竟現在我們的通訊裝置帶著定位的功能,一但 Google 有辦法針對你的位置推一些地方的廣告給你,這就代表 Google 可以透過你的手機,去開拓這片廣大的地方廣告市場.讓千億美金源源不絕地也流入網路市場. 資料來源:eMarketer
Forrester : 2012年線上影音廣告將成長到 71 億美金
Posted in 關於網路產業 on Nov 25th, 2007
Forrester 預估線上影音廣告費用將每年成長 72 %,因此到 2012 年將會達到 71 億美金之譜。另外兩家市場調查分析公司則是預估的比較保守,eMarketer 估計到 2011 年線上影音廣告費用將會達到 43 億美金;iSuppli 則是預測 2011 年達到 59 億美金。 觀看詳細報告 資料來源: NewTeeVee
我們能相信 Alexa 嗎 !?
Posted in 關於網路產業 on Nov 25th, 2007
Alexa 的數據錯誤頻頻,遭到眾家炮火攻擊也不是一兩天的事情了,即便如此, Alexa還是死性不改,而且更慘的是,一群人在分析時超愛引用 Alexa 的數據。或許大家的概念是,有數據勝過沒數據;但是真實的狀況是,錯誤的數據比沒有數據還更加恐怖!!! Alexa 的圖表顯示 Facebook 的到訪人數已經超過了 MySpace。這真是太…可笑的數字了,因為這根本不是事實。當然,在不久之前,TechCrunch也批露了 Alexa 另外一項錯誤數據,那就是 YouTube的到訪人數瀏覽頁數超越 Google。 如果說,連這麼一個大站的流量數據都錯誤的這麼離譜,那麼我們還能相信它會在小站的流量會正確嗎? 資料來源: TechCrunch
News Group傳聞收購Linked In : 商業社交網路有機會成為下一個明星嗎?
Posted in Business, IBM, Mr. Friday, 專欄, 關於網路產業 on Nov 25th, 2007
Posted by Mr. Friday 本來這篇文章星期二就要寫了, 誰知道遇上BlogBlind推出, 害我晚上在電腦前笑得亂七八糟, 還寫了一篇惡搞文, 原本想很久要寫的文章就這麼擱著了. 我原本打算寫的題目是: Linked In 或Facebook, 未來有可能成功進入企業人際網路嗎? 這個主題其實是從前幾天Read/Write Web上開始討論起來的題目. 在微軟高調入股Facebook之後, 大家都等著看Facebook的下一步會往什麼地方發展. 當中最引人好奇的就是, 社交網路有沒有可能應用在商業人際關係上? 針對30歲以上, 以工作為生活重心的上班族, 類似Facebook這樣的人際網路聯繫工具能不能找到施力點? 不過一談到商業網路的社交網路, 大家立刻想到的不是以校園為主力的Facebook, 而是一開始就以商業人際網路為目標的, 目前已有小成的LinkedIn. 擁有眾多使用者的Facebook, 以及以商業社交為目的的Linked In, 現在都打著商業人際網路的算盤. 那麼, 到底是誰比較有勝算? 還是, 兩個都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