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by Little Ms. Happy Birthday 最近看了幾本對岸的作品,發現一個共通點就是題材背景都是文革知青下鄉。狼圖騰、藏獒、甚至是盜墓始祖鬼吹燈,多多少少都提及這一段過程 文化大革命到今天即使連中共當局也不得不承認是錯誤,當年紅衛兵攻擊的知識份子、被迫下鄉勞改的知識青年,現在已經都是中壯年甚至步入老年了。沒有想到這場文化上的浩劫也留下來文化的貢獻。沒有這麼一場驚天動地的政治變動,城市裡、學校裡的知識份子不會到西藏、蒙古這些偏遠的地方一待就是好幾年。 如今到他們老了、思考沈澱了,倒反芻出文化的思考來,狼圖騰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Category Archive for '文化'
Posted by Little Ms. Happy Birthday 喜馬拉雅山脈的山中居民純樸好客,他們說: 敬上第一杯茶,你是一個陌生人 再奉第二杯茶,你是我們的朋友 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將用生命來保護你 那三杯甜奶茶恢復了摩頓森的生氣,也訂下一輩子的承諾 世界第二高峰K2,卻是世界上最難攀登的險峰,登山者摩頓森在攀登K2時迷路,掙扎著來到了山間村莊科爾飛。貧窮的村民用他們僅有的一切招待摩頓森直到他康復,摩頓森為了報答村民的救命之恩,決定回美國募款為村莊建一所學校。 從一開始亂槍打鳥地寄信給美國名人榜上的人,到拿著錢去巴基斯坦買建材、運建材、監工,摩頓森攀爬的是比K2更艱難更險要的山峰,所得到的也不只是征服體驗大自然的感動,而是改變下一代、改善人們生活的成就感……
貧民百萬富翁 (Slumdog Millionaire)
Posted in Little Ms. Happy Birthday, 專欄, 小說, 文化, 觀點, 電影 on Mar 23rd, 2009
Posted by Little Ms. Happy Birthday 最近看了Q&A這部小說也看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貧民百萬富翁。 電影雖然是改編自小說,但內容幾乎完全不一樣。保留了貫穿小說的問答電視節目,所以我是把兩者當成兩個故事來看的。 小說故事描述被母親拋棄的男嬰羅摩被神父收養,在教堂生活安穩,學習英文。後來教堂被其他不守清規的神父弄垮,羅摩也淪落到貧民窟。藉由倒敘電視節目一題題的問題,羅摩回憶在貧民窟掙扎的經歷。貧富差距、冷漠社會、父女亂倫、兄逼妹娼等慘劇一一呈現。在印度崛起的表象裡,更多的是宗教仇恨、不公不義的真相。小說結局有些出人意料,但不失勵志光明。
聖戰家園裡的真實故事
Posted in Little Ms. Happy Birthday, 文化 on Mar 17th, 2009
Posted by Little Ms. Happy Birthday 最近上映的聖戰家園,由新任 007 Daniel Craig 主演。故事講述東歐的猶太人為了逃避納粹迫害,集體逃到東歐與俄羅斯交界的森林生活。這些猶太人在森林組成了公社,成員出去偷食物、藥品回來。一直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現在大約有七萬多名的猶太後裔。 父親有個朋友阿比是以色列人,前幾年去白俄羅斯修建墳墓,因為他九十多歲的父母就是這批在森林的猶太人之一。母親跟阿比說,在夢中她常常見到那些死去的朋友,希望兒子去白俄羅斯一趟,把這些同胞的墳整修一下。阿比到了當年埋葬三千多名猶太人的墳墓,發現野草漫漫、一片荒蕪。於是他一個人出資整建了墓園,修築了欄杆。做成這件事不久,阿比的母親就過世了。
向金錢說不的埃及
Posted in Little Ms. Happy Birthday, 圖書, 專欄, 文化 on Mar 10th, 2009
Posted by Little Ms. Happy Birthday 最近連續看了好幾部以古埃及為背景的小說,特別是法國作家克理斯提昂‧賈克的光之石三部曲與埃及三部曲最值得一提。光之石是以埃及工匠為主角,討論古埃及高超的技藝;埃及三部曲則是以年輕的首相為主角,探討埃及的政治社會制度。故事本身沒有什麼新意,儘管包裝上那些名人推薦說的天花亂墜,其實情節安排與故事性都很平淡無奇。特別是兩部作品相似度太高,看完光之石再看埃及三部曲實在有點無趣。只是因為已經花錢購買,非看完不可。但是仔細討論古埃及的制度,卻發現其中意義深遠。 以前沒有想過為什麼古埃及沒有貨幣制度?阿茲提克帝國用可可豆當貨幣;中國人有銅錢銀兩;希臘羅馬人也有金幣;埃及人怎麼沒有貨幣呢?古埃及靠著尼羅河每年的氾濫帶來肥沃的土壤,文化藝術、建築工程、兵力國力都輝煌地令人吃驚。至今仍矗立在沙漠的金字塔群仍然是現代人心目中的奇蹟。同時埃及也並未因為大興土木民生凋蔽,文獻及壁畫再再顯示當時埃及的生活水準相當高。法律條文齊全,已經有陪審團的制度;醫學昌盛,不僅有各式藥物,也會用鴉片麻醉病人。甚至還有生育計畫,國家會控制人口,免費提供避孕藥給人民。可見其社會制度運作之完善,很多地方都是很現代的觀念。但是同時期的希臘人已經用貨幣交易,甚至有紀錄顯示希臘跟埃及人互有商業往來。埃及人怎麼沒學到一點皮毛,還停留在以物易物的原始狀態呢?
寶島一村
Posted in Little Ms. Happy Birthday, 專欄, 文化 on Feb 25th, 2009
Posted by Little Ms. Happy Birthday 王偉忠跟賴聲川最近合作了一齣”寶島一村”舞台劇。 王偉忠近來致力於眷村文化的保存與紀錄,因為他從小長大的眷村已經拆除重建,所以他發現這個大時代的產物很快會湮沒在城市發展的洪流中,再不做點什麼,以後就來不及了。 寶島一村講述的是台灣典型的眷村生活。民國三十八年國民黨在大陸兵敗如山倒,國軍與政府機構撤退來台,希望有一天可以反攻大陸。當時大家的想法只是來台灣退守一兩年,跟重慶抗戰一樣,很快就可以回去了,所以很多人跟家人輕鬆道別,只匆忙帶著簡單的行李。沒想到一別就是四十多年,再回首已物是人非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波爾 (V. S. Naipaul) 與他的三個女人
Posted in Little Ms. Happy Birthday, 圖書, 專欄, 文化, 觀點 on Feb 19th, 2009
Posted by Little Ms. Happy Birthday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波爾 (V. S. Naipaul) 最近授權 Patrick French 寫他的傳記;<世界如斯>(The World Is What It Is)。很多人都說奈波爾早該拿到諾貝爾獎,只是因為他私德的問題,讓評審遲遲到 2001 年才頒給他文學獎。大學的時候看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大河灣,深深被其中尖刻寫實的描寫而感動。整個故事描述白人移民在南非種族隔離制度改變後的社會,失去特權卻也回不去原本的國家,如何面對革命政權。就像被河流沖帶的水草,沒有根也沒有歸屬的悲哀。 奈波爾就像大河灣裡描述的主角,無法找到是和自己的族群認同。從小生長的非洲島嶼千里達,位在非洲與印度之間,又是英屬殖民地,所以島上有印度移民、非洲本地人、白人英國殖民者。奈波爾的家族來自印度,他卻生長在千里達,並到英國去唸書。所以奈波爾一直缺乏族群的認同感,到哪裡都沒有辦法稱為家鄉。印度人把他視為移民者、千里達本地人認為他是外來者、英國人也看不起他。不知道是不是這樣矛盾的處境,讓奈波爾人格扭曲,爭議性極高。